第681章 争与不争

平瑶乐 于乐公子 1066 字 1个月前

“下官等,参拜王爷殿下,愿王爷安康。"”夏侯渊等十人齐声说道,声音中满是恭敬。

于乐微微抬眼,眸光中闪烁着难以捉摸的光泽,他嘴角挂着一丝似笑非笑的弧度,但眼中却透着几分寒意。他轻描淡写地开口:“呵,诸位,你们这半个月来,休息得可还好?原以为你们会休上一个整月,没想到这么快就恢复元气了。”

夏侯渊刚要开口解释,却被于乐那清冷的声音打断:“你们想说,是怕打扰本王处理政务,所以一直在等候本王的召见,是吗?”他顿了顿,眼神变得锐利,“你们当真是如此体贴入微,还是把本王当成了愚钝之人?”

他的话语虽轻,却如同重锤一般落在众人心头,让他们感到一阵莫名的压力。众将面面相觑,心中皆是一惊,不敢再轻言辩驳,知道这位王爷是怒了。

“你们的职位是皇上与吏部定好的,我不会做任何改变,我不可能欺君,你们也别拿自己的小聪明当本事。我丑话说在前头,我不管你们来东北到底为了什么,五年内没有起色,你们就断了回京为官的念头吧!记住,我要的官,是为国为民办实事的,不是来这里镀金的。

现在,我给你们最后一次机会,想走可以马上走。”

于乐的话语如同沉石般落在众人心中,十人相视,皆是一副沉思的模样。他们并非愚昧之辈,自然明白其中利害,知晓哪些事情可为,哪些事情不可为。原本,他们以为这位王爷会顾及朝廷的颜面,主动召见他们,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时间如白驹过隙,半月已过,王爷却仍旧没有任何召见的迹象。

无奈之下,他们只得主动前来。这一步,无疑是把自己置于了一个微妙的境地,仿佛是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深坑,跳下去容易,想要再爬出来,却是难上加难。

此刻,他们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王爷的疑虑,也有对未来的担忧。然而,他们也知道,此时已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前行。

“好,既然没人退出,那么一个时辰后,被分到阳城以外的官员会有人护送出行。就这样吧!”说完,于乐起身走了。

剩下的十人面面相觑,大眼瞪着小眼。

“这,这也太急了吧,一个时辰后就走!”左宗立十分不满的说道。

“你可以不走,后果自负!”慕容叔平静的说道。

“你......”左宗立无言以对。

十名朝官只有夏侯渊与慕容乾留在了王府,分别担任正四品的司马与录事参军,其余八人全部被下派到东北各州县。

十人回到驿站后,八名外派的人开始收拾行囊,最后,夏侯渊与慕容叔送八人出城。

“夏侯兄,”慕容乾的声音中充满了难以掩饰的忧虑,他的眉头紧锁,仿佛被沉重的阴霾所笼罩,“你看,他们此行会不会凶多吉少?”

夏侯渊微微蹙眉,他试图从慕容叔的言辞中捕捉出一丝安慰的线索,但失败了。他轻叹一声,回答道:“王爷向来以仁义为本,应当不会做出如此凶狠之事。”

然而,慕容乾却似乎并未因此安心,他摇了摇头,继续说道:“可是,世事难料,人心叵测。难道就不会有人故意栽赃,意图嫁祸于王爷?”

慕容乾的话语如同冰冷的箭矢,直刺夏侯渊的内心。他的眼皮不自主地跳动了几下,仿佛被某种不祥的预感所触动。他知道,慕容乾的担忧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有着深深的忧虑和不安。他们身处的这个朝堂,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和危险,任何一点小小的差错,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夏侯渊深吸了一口气,试图平复内心的波动。他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冷静和清醒,不能被恐惧和忧虑所左右。他望着慕容乾,坚定地说道:“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保持警惕,不能掉以轻心。只要咱们相安无事,其它的又当如何!”

......

“陛下,长宁、长平与长乐三位公主,她们递呈的奏折,您是否已经仔细审阅过了呢?"皇太后每日必至御书房,与刚刚下朝的皇帝安嘉杰商讨朝政,这已成为他们之间难以割舍的习惯。这位皇太后并非满足于平淡之辈,她胸怀壮志,深知皇位的沉重与责任,但也明白自己的身份与界限。既然无法直接登上那九五至尊的宝座,那么,在幕后默默影响、辅佐皇帝,也未尝不是一种选择。她的心中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等待着被激发与释放。

“母后,她们倒是提醒我了,您看这平乐大赛还举行吗?”安嘉杰根本就没记得还有这么一件大事。

“举办,但举办地要在京城,而且要以陛下的名义举办,不能叫平乐大赛。”皇太后坚定地说道。

“母后,您此举恐有不妥吧!”安嘉杰微微皱眉,语气中透露出对亲情的珍视与对大局的考量,“她们的奏折上已写得分明,白山书院早已筹备妥当。我们若是此刻拂了她们的面子,只怕会伤了和气,日后难免生出嫌隙。此次,便让她们去办吧,也算是对她们的一次信任与尊重。”

皇太后眉头紧锁,目光锐利地扫向皇帝安嘉杰,“你可知,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大赛,更是关乎皇室颜面与地位之争。此时不争,更待何时?”

安嘉杰深吸一口气,坚定地看着皇太后,“母后,我身为皇帝,自当以天下为重,以和为贵。若连自家之事都要斤斤计较,如何能让天下人信服?我已回复她们,此事便交由她们去办。母后,您也请放宽心,此事既不会损了皇室的颜面,亦不会让天下人轻看了我们。反而会说我大度!”

皇太后的眼神逐渐柔和,她知道儿子有他的考量与智慧,最终也只能点了点头,“罢了,你既然已决定,那便由你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