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2章 平倭(廿六)使团抵日

大明元辅 云无风 2513 字 14天前

至于李宗诚,高务实知道他不过是仗着其父李言恭的那本《日本考》白捡了个“知日派”的名头,实际上他对的日本的了解很一般。虽然他也参与北洋海贸同盟对日本的贸易,但却与靖难系勋贵自建船队加入不同,他是入股分红式的参与,自家并不组建船队,只能说是在充当长期投资者。

高务实知道这厮没啥骨气,绝对不是什么做钦使的材料,因此至始至终没有打算让他真的踏上日本列岛,他唯一的任务就是在釜山尽量的拖延时间,最后以“因病不能坚持而抱憾退出使团”结束,即能拿到部分功劳,也避免了发生意外的可能。从这个角度来说,高务实对他算是仁至义尽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有必要一提的是明军的调动。随着日军撤往釜山周围,朝鲜军大举“收复失地”,明军则不曾伴随南下,只是派出了一些由京华商社高家家丁充当的“军事观察员”,前往朝鲜南部各地临时绘制地形图——京华其实画过朝鲜地图、东北亚地图等等,但那些地图并不算太细致,如今需要更精确一些。

明军方面除了宋应昌带领少数南军继续驻扎之外,辽东军已经在快速北撤,李如松本人甚至第一批回到辽东,去主持李家军的家丁招募与训练工作去了。

与此同时,相应的自然是麻贵大军来朝。麻贵此来与辽东军不同,并非只带了嫡系的麻家军——当然麻家军也没那么大的规模。他带来的是一支混合部队,主力是宣府、大同、蓟镇、太原和北直隶诸镇抽调集中而成。

这些年来,以上几镇的军队经常性被抽调之后集中使用,不过统一指挥他们的人似乎总是高务实,这一次有些例外,按理说将会归于宋应昌的指挥之下,而实际军务由麻贵来提督——由于李如松回镇辽东,麻贵接任平倭提督一职(原先不叫平倭,叫御倭,是这次改的)。

另外不止陆军方面,海军或者说大明水师方面也必须提上一嘴。原先陈璘早就就任了御倭副总兵兼水师提督(御倭已改称平倭),但大明水师百年不在外海执行大规模作战任务,这支平倭水师的组建花费了很长时间,期间克服了很多困难。

主要困难当然是舰队组成问题,与陆师一样,大明朝廷对于水师的要求是:即使规模未必一定要胜过朝鲜,但战斗力必须成为真正的中坚。换言之,就是一定要比朝鲜水师更能打,要确保能展现宗主国的强大,这就比较麻烦了。

大明水师这些年由于京华的两洋舰队过于强大,早已基本消灭了大明沿海的海盗,由此水师则进一步退化,基本上只负责近海巡逻。

水师船队的规模在账面上看虽然还有高达上千艘之多,但其实里头大半只在账面上存在,早就找不到船了。剩下的部分则几乎全都是些“老破小”,能出外海作战的拢共不超过五十艘船,广泛分布在由天津到广州这漫长的海岸港口之中,并且这五十艘船中还没几条大船,根本拿不出手。

没船怎么办?按照大明以往的习惯,当然是临时打造或者征用。但这里又有问题,大明的官营船厂早已颓废不堪,二十多年前时仅剩的那点技术能力早就因为高务实当时为了建立京华系造船厂而从中挖走技术骨干流失殆尽。

后来江南海商们为了对抗京华,又把官营船厂剩下的最后一点残渣也给迟了,于是到了今时今日,官营船厂可谓全都垮了,根本不足以临时打造一支像样的东征舰队。

于是陈璘和朝廷扯皮、协调了好几个月,终于放弃了由朝廷临时造舰的计划,改为从京华及其他民间船厂订购战舰,这笔造舰费大头当然归了实力最强的京华系造船厂,另外一部分则给到了江南财阀系造船厂。

风帆战舰的建造不比近现代的战列舰那些军舰,不至于需要数年之久,在船厂有材料储备的情况下,几个月建成一艘大型船是很正常的。

而且此时造船所需要的船台远不如近现代那种极其专业的船台,只要船厂位置不太糟糕,临时建设船台也很容易。总之就是只要提前备好了早已风干的各种木料,其建造本身是可以突然扩大规模的。

不过,再怎么紧赶慢赶,要打造一支足够压倒朝鲜水师的远洋船队,前前后后一年时间那总少不了,所以陈璘并未赶上李如松提督朝战时的战斗,直到这次才总算姗姗来迟,可以参战了。

万历二十三年,日本文禄四年,正月。大明册封使团终于拖拖拉拉地抵达日本,使团被迎入大坂,由小西行长负责接待。

小西行长将使团安排妥当之后,便立刻私下约见副使沈惟敬相商,他紧张问道:“关于汉江以南划归日本一事,大明皇帝可有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