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9章 平倭(卅三)三方三心

大明元辅 云无风 2226 字 14天前

之前已经说过,朝鲜是拒绝女真人南下“支援”的,他们只肯接受大明的救援,原因就是担心这些女真蛮夷靠不住,一来不知道他们会不会祸害百姓,二来也担心请神容易送神难,到时候仗没怎么打,反倒最后赖着不肯走了。

在这种情况下,麻贵召集女真各部首领要搞联军,朝鲜自然不乐意,但朝鲜也没胆子强硬拒绝——毕竟这次组建联军据说是高阁老点了头的。于是乎,朝鲜就只好装作没看见, 心里则希望麻贵的会盟拖得越久越好, 即便现在日军要再次侵犯, 他们也更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将之击退,如此就不必“劳烦”明军和他们带来的“联军”了。

不过朝鲜不知道的是, 他们的这些想法远在京师的高阁老早已料定,高务实要的就是朝鲜当明军不存在,让他们自己去和日军再碰一碰。高务实料定日军依然可以轻易击败朝鲜军,然后几乎复制前一次作战,轻松将李昖逼得再次“播迁”并请求内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大明朝廷自从前一次党争过后,由于援朝作战的表现不及预期,这一次朱翊钧已经明确将战事交给高务实负责,不过没有名义,只在文华召对时向内阁暗示了这个决定。

在这种情况下,高务实也觉得时机成熟,不打算长期留着朝鲜朝廷了——或者说,不打算保留朝鲜朝廷的自主权了。

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朝鲜军再次大败就是必须要有的一个过程,因此高务实指示麻贵拖延入朝时间,而召集女真、科尔沁联军便是最好的借口。

朝鲜备边会议后,伊斗寿于深夜秘密召来原水军大将、现全罗道兵马节度使元均。相互问候之后,伊斗寿向元均询问以朝鲜现在的军力能否击退倭寇。

元均答道:“壬辰年包括我在内,全国都对倭寇掉以轻心,以致一遇战事便土崩瓦解,继而各路大军都畏敌如虎、一溃千里,但现在已经不是壬辰年,官军都已做好防备,可以击退倭寇。”

伊斗寿松了口气,再问在海上拦截是否为上策,元均答道:“当然是上策,只是我担心李舜臣……您也知道,李舜臣此人极为谨慎,壬辰年长门浦海战之中李舜臣便只是观战而不肯加入。此人从来都是只打自己有把握之仗,常常不能与朝廷国策保持一致。”

伊斗寿颇感忧虑,叹息道:“我也为此担心,李舜臣即使接到命令也只凭自己判断,太过特立独行。若他认为不可率先于海上拦截倭寇,那倭寇便将登岸,我们也将失去先机。”

元均见状,立刻请令道:“判府使,请将水军交给我,只要是将领,接到军令要有不畏生死的勇猛,我元均便有着李舜臣所不具备的勇猛。”

伊斗寿见元均要将李舜臣取而代之,稍加思索便猜到元均恐怕是别有用心,皱眉道:“我虽然不知详情,但也知道你与李舜臣有着多年的私人恩怨。你在此时要统帅水军,是不是对李舜臣的私怨有些过大了?”

元均很是不服,自辩道:“判府使,对战功的渴望以及对竞争者的胜负欲只会令为将者更为强大,难道您不曾听说过遣将不如激将之说么?判府使,请让我返回水军。若能如此,在倭寇登陆之前,我定将他们全部水葬!”

话说到这个地步,按说伊斗寿无论如何应该给句痛快话了,但伊斗寿知道此事非同儿戏,还是不敢轻易承诺,便让元均先行回去,只说自己自会思量。元均无奈,只得先行告退。

而另一边,世子光海君也对战事极为担忧,对谋士李尔瞻道:“形势危急,我担心即使防备也不一定能够阻挡,还是应给义兵们发文行令,让他们协助官军共同奋战。”

李尔瞻答道:“即使现在发文行令也起不到任何作用了,说不定反而会起到反作用,不还不如不发令。王上处死了金德龄,邸下您若是义兵将领的话,接到那种王上和世子发来的号令会有何感想?不过依我看,义兵们会为了保护自己而重新战斗的,请邸下不必为此担忧。

还有,往后要对像伊斗寿那样的西人更为关注,因为待战乱结束,王上必将会对此前的事进行问罪,其实也就是向柳成龙和南人们问责。王上在问责之时会利用谁?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们也需要提前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