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在宣府军中却算是提拔重用,毕竟将来随军出战可是有战功加成,而且在永宁伯张诚的治下,更是军职最重。
其实,大明朝的卫所制度行至今日,各种弊端都已完全显现了出来,就连这卫司的经历、镇抚也都是世袭制,许多人只要一生下来就注定是镇抚官。
所以他们大多不用刻苦学习,只需专心吃喝玩乐,等待袭职即可,而且卫所制度行至今日,各卫地方都是盘根错节,即使有些贪赃枉法之徒,也大多都是世袭的军官所为,小小镇抚又如何能治?
因此他们大多都是选择了同流合污,似刘志这般还能精通律法军规,又知谨小慎微,勉强还算声名略为清白之人可谓是少之又少。
正是有着这些因由,张诚才选派他到玄武营担任镇抚一职。
这样一来,有长安岭守备刘世尊来操持营务,而苟长生在车营多年,正可负责操练营中将士使铳打炮,再加镇抚官刘志,就不怕李际遇使什么幺蛾子,也不怕他会脱离管控了。
新扩编的六个营架构基本上就是如此,原则上是将宣府北路、东路各营加以整合,不足之数待年节后再行招募。
在这之前,张诚麾下的宣府军有张广达的骑兵营,魏知策的车营,张国栋的赤城营,陈铮的独石营,吴志忠的永宁营,李际遇的登封营,靳勇的勇卫营等七个营伍。
此外,还有在各处堡城、千户所担任守御职责的兵伍和各处屯军,按照张诚的设想,这些兵伍只能作为营军的补充兵源。
就如这一次,张诚便将滴水崖守御千户徐进勇与长安岭守备刘世尊二人及其部曲,分别整合进威远营和玄武营中,就是按着这个思路做的。
“各营主将、副将、镇抚人选就先这样安排,若有不合之处,容日后视各营实际,再做其他调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永宁伯张诚既然都首肯了,众人自然更不会再有何意见。
唯独原登封营主将李际遇从座位上站起,他抱拳施礼后,才十分恭谨地禀道:“大将军,际遇起自草莽,蒙大将军不弃,收入麾下,更是委以一营之主,际遇深感大将军爱护之情,至死不敢相忘。
可际遇识字有限,于营伍军事所知也很浅薄,而扩建后的‘玄武营’,兵马众多,恐非际遇所能掌控,还请大将军慎思,是否另择贤能武将担任,际遇甘为其部曲,愿受其辖制。
此为际遇内心真情实愿,还请大将军深思熟虑,体察际遇之难处,另择人选主掌玄武营为妥!”
说实话,李际遇此番话语还真不是以退为进,他是真心想辞去玄武营主将一职,并非是虚伪做作之态。
要说以前,他也是眼高于顶,只以为张诚的宣府军无非是铳炮甲械精良而已,若单论军事战阵厮杀,不见得就真比他的登封军强了多少。
即使是他率部到达东路后,接受吴志忠的操练之时,内心中的这种想法也并没有淡去多少,可这一番援辽大战过后,却是教他感触极深。
此前,他在登封县周边与各处明军对垒,也曾攻破数个大小县城,然那时的作战几乎全无太多章法,各地大明守军不是一战即退,便是早早望风而逃。
直到遇上张诚麾下宣府精锐,这才一败涂地,被迫接受招抚,归降张诚,所以他始终认为自己败在军械不齐,铳炮不精,却全然未觉战阵之重要。
但在辽东地方与清军作战却又全然不同,这才是真正的堂堂战阵厮杀,个人武勇已几乎全无用武之地,讲究的只是战士们的相互配合。
乌合之众,全凭一腔血勇之气,在大明内陆对付一些州府守军或许十分管用,可一旦遇到真正的大明官军,尤其是边镇精锐,就如张诚麾下军伍,便是一败涂地的惨剧。
正是因为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李际遇才彻底收起他之前的那一股傲慢,对永宁伯张诚以及其麾下各位将领产生真正的敬意。
所以才有了适才的那一番肺腑之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