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火贸易是海汉出口商品中利润最高的项目之一,每年的外销军火装备带给海汉国库的收益也极为可观。不夸张地说,军火贸易的利润撑起了海汉军大部分的军费开支,每年接到军火订单的数量,甚至会直接影响到下一年的军费预算。
为了安全起见,一直以来海汉都是将武器装备的生产场地固定在田独内陆的工业区,以避免关键技术的外泄。虽然产能保持着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仍不能完全满足海汉军自身需求和外销订单。
为此工业部制定了一个扩大军工产能的方案,进一步增加外销型武器装备的产量。除了田独工业区的一系列扩建工程之外,计划中还包括了在三亚附近的牙笼半岛新建另一处造船厂,专门用于建造外销的各种船只,以缓解胜利港造船厂船台船坞严重不足的压力。
对海汉来说,问题并不在于这些扩建工程的造价花销,国库目前的收支状况完全可以负担工程开支,真正让执委会感到为难的部分,是海汉目前培训产业工人,特别是培训高级技工的速度,依然难以满足扩大产能的需求。
这个时期的人普遍缺乏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平民能在幼时读几年私塾认识几百个字就已经算是有文化了,能有资格进科举考场博个功名出身的,一个县也未必能有百十来人。然而就算是这样的文化程度,其知识量也还远远不足以胜任海汉所需的专业技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海汉现有的产业工人大多都是贫苦出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很多人都是在海汉的工厂中入职之后才开始慢慢接受扫盲教育。想要把这样一群人培养成为为能够看懂机械加工图纸的产业工人,显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即便海汉花大量资源对他们进行培训,大概也只有极少数天资聪颖的人能够获得进阶。
而目前能够在各个生产单位担任工头职务的,大多以前便是掌握了某门手艺的工匠,经过长时间手把手的培训之后转职而来。但这样的培训方式显然跟不上海汉发展的需求,所以海汉的武器装备生产能力在经过了初期的高速发展之后,已经开始逐步放缓了增长速度。
海汉兵工的主要产能依然还在用于生产一些对技术要求不高的武器装备,比如铸铁炮,老式燧发枪,甚至是更为原始的火绳枪,以及外军订购的刀枪盔甲等等。而那些由海汉兵工自研的新式装备,往往因为所需的制造工艺太复杂,工时太长,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最关键的是田独没有足够多的高级技工,这些新式武器无法量产成为制式装备,就只能停留在样品阶段,而没办法列装到作战部队。即便有类似七连发步枪这样形成量产能力的高级武器,也还是因为产能不足而导致只能让极少数精锐部队进行装备。
海汉掌握着远超这个时代的兵工技术,也有远超这个时代的教育手段,但即便如此,也没有办法在短短数年内就培训出足够多的产业工人。想要完全依靠技术优势来拉大与同时代其他国家武装力量之间的差距,至少在现阶段已经遇到了瓶颈。
“我们需要采取的措施不只是多盖几间厂房,更重要的是加大职业教育培训的投入。只有等我们拥有了足够多的产业工人之后,才有可能提升现有的工业化水平。”宁崎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民众放下锄头和渔网走进车间,并不代表他们就变成了产业工人。”
“宁崎说的有道理。老白,田独现在有多大的用人缺口?”陶东来问道。
白克思道:“如果你指的是兵工扩产的计划,那起码我们还需要一千到一千五百名熟练工,以及至少五十名能够看懂图纸和工艺流程的工头。”
“那我们的职教机构培训这批人需要多久?”陶东来又转向宁崎发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