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数据章(不收费)

首辅 煌煌华夏 1391 字 2个月前

书中刚写了一章关于落实义务教育的章节,果不其然立刻就遭受到了批评和质疑声音,理想主义四个熟悉的字眼再次出现,因为是付费读者也就是作者君的衣食父母的质疑,所以必须要做解释。

如果是非付费读者,就不解释了。

各说各话没意义,咱们就两点质疑直接上数据。

其一,关于义务教育对书中时期政府的财政压力问题。

书中写的很清楚,这个义务教育暂时只在南京和广西落实,咱们按照《大明会典》中离着嘉靖三十六年最近的一次全国统计,即弘治四年数据来做基础。

广西人口为一百六十七万六千二百七十四人,直接精确到个位数。

南京也就是应天府,七十一万一千零三人。

这是弘治四年的数据,书中为嘉靖三十六年,加之在主角的影响下,南京发展的很好,我们假设难民的逃荒、各地贫农到南京落户生存以及算上人口的自然增长,南京有一百五十万人,广西有二百五十万人,加在一起四百万,这個数字不少了吧。

书中写的是五到十岁孩童为适龄教育孩童,对这一群体落实义务教育制度。

这个比例大概是多少合适,咱们取一个高值,一成。

也就是两地一共有四十万适龄学习孩童。

但请注意,这是一口气吸纳了两地六岁到十岁这个年龄段区间的所有孩童,往后每年再吸纳的数量将会锐减很多很多。

学费的事没必要说,因为学费收多少是朝廷定的,如果主角按照一个人一文钱收,那只是四百两学费而已,按照一个人一百两银子收,那就是四千万两。

所以说学费的多寡没有意义,教学的成本不是学费,而是给这些孩子建造学堂、提供教材、聘请老师的开销,这没错吧。

这笔开销多少暂时先不说,先谈谈这四十万孩子一日三餐的花费。

按照《中国粮食发展史》的记载,明天启年间,北直隶一家五口的日耗粮是2.4斤,明代一斤是596克,也就是合现代1430克,平均一口人的日耗粮是286克,这是平均值,大人肯定比孩子吃的多,姑且都按平均值来计算,明代平民家庭不会一日三餐,最多一日两餐,一餐一人143克。

三餐就是432克,一个孩子。

折明代0.72斤。

四十万孩子一天就是耗粮二十八万八千斤,约折明代一千九百石左右。

一年总耗粮六十九万四千石。

光吃粮食肯定不行,按照粮食:蔬菜的比例为3:1来计算,那么还需接近二十万石蔬菜。

至于肉,这应该不算明代时期日耗必需品吧。

通过数据,我们暂时性得出了义务教育下四十万孩子的日常消耗成本,接下来咱们再回头去算教育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