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详了一会儿,宋濂面露赧色,回奏道:“回禀陛下,老臣以为,此句所表之意,因人而异,殊难确定。唐代韩愈在有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此句中没有句读标识,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断句之法,则得到不同的句意。如‘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再如‘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老臣无能,不能以一意断之。”
“宋先生过谦了,此句正如先生所言,颇有歧义,难以断之,先生不必挂怀。太子,你怎么看?”朱元璋安慰了一下宋濂,转而问起朱标这个始作俑者。
“早就知道你们断不了,这本来就是个歧义句。嘿嘿!”朱标腹黑地想到。听到朱元璋问自己,便赶紧回答:“父皇所言甚是。以宋先生之高才,尚难断其意。恐怕只有写出此句之人,才知其中真意。然,儿臣以为,似这等文辞,难以广传。后世好学之人读之,全凭学识自行断句,揣摩文意,难免偏颇,再以此口口相传,则其真意恐难再现。以儿臣愚见,父皇重开混沌之天,一统四海,教化万民,所颁律法,所刊书籍,当使民易知其意,方得遵行不悖。儿臣斗胆建议,凡书写之文字,当有断句之标识,以便阅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未等朱元璋发话,朱标趁热打铁在纸上画了现代的逗号、句号、问号以及感叹号,这四个最常用、最基本的标点符号。“请父皇观之。这是儿臣想到的断句标识。”朱标指着几个标点符号说道。
朱元璋凑近一瞧,完全没看懂这几个点点、圈圈是什么意思,又抬头看着朱标。
朱标秒懂,便说道:“父皇请看,这第一个曰逗号,表示较短的停顿,文意未完;第二个曰句号,表示句子结束,文意完整;第三个曰问号,表示疑问、疑惑之意;第四个曰感叹号,表示感慨,赞叹之意。以此作为断句标识,则天下文章其意自明。”
“妙啊!太子殿下所书断句标识真是妙不可言。如此一来,文章语义明晰,易于理解,不失其真意。这些符号与前代的句读相较,是大大的进步,此乃万世之功也!恭喜陛下,得此玄妙之法。”一旁的宋濂激动不已,两眼放光,连忙赞道。
朱元璋此时虽然满腹狐疑,他不认为太子能有这般见识,但表面仍不动声色,说道:“兹事体大,待咱与众卿商议之后,再做定论。来人,把这两张纸收了。”言毕,便朝大本堂门口走去,自有内官收了纸张,尾随其后。众人再拜恭送。
刚要跨出门槛,朱元璋突然来了一句:“太子跟咱出来。”
朱标口称遵旨,随后便也出了门。他早已想到,自己刚才所为,朱元璋必然要怀疑。洪武元年,众臣请仿元制,设中书令,以太子为之,朱元璋以‘吾子年未长,学未充,更事未多’为由拒之。由此可见,朱元璋显然对朱标的学识心知肚明,刚才那一出建言,必定要找他问明出处。然而,朱标早有准备,打好了腹稿,唯恐朱元璋不找他,否则怎么忽悠便宜老爹呢!
一众人出了大本堂,行走在奉天殿前的广场之上,朱元璋问朱标:“老大,给咱实话实说吧,谁给你出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