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光武帝、明帝重视太学,博士们的地位因此水涨船高。宪帝不喜太学,干脆设立了鸿都门学,其选官名额一度超过了太学。
多少年没有皇帝亲临太学了,博士们当然希望能借此机会得到天子看重。
祭酒杨众一一为刘辩介绍。
直到——“陛下,此乃左冯翊李儒,字文优,善治《礼》。”
李儒急忙向刘辩拱手做拜。
刘辩先是一愣,后马上反应过来,让李儒免礼平身。
“陛下?”卢植轻声询问。
“无碍,只是想到了一个同名故人。”刘辩暗自反省,明明董卓都见过了,一个李儒而已,还是不够镇定啊!
李儒松了口气,他原本还担心天子无缘无故地厌恶他呢。
还好只是恰巧同名。
要离开太学时,杨众告诉刘辩,那二十余年纪超过六十的太学生已经考虑清楚了,愿意参加策试者六人。
听到这个数字,刘辩看了一眼杨众。
这位出身弘农杨氏的祭酒倒是个有德之人,他不可能看不出来刘辩更看重参加策试之人。愿意放弃二百石太子舍人参加策试的人数越多,越能给他长脸。
刘辩问道:“可有名录?”
杨众早有准备。
只要这六个人在策试中的表现不要过于离谱,刘辩肯定要全部录用的。
随着刘辩从太学归来,新一轮策试在规划之中,来自田丰言明平丘县诸事的正式奏书终于来到了尚书台。
揭露了地方官吏顶风作案,私自增加赋税的恶举。
三公府是集办公住宿于一体的。成为司徒之后,袁隗便带着全家搬进了司徒府。
田丰的奏书,袁隗作为司徒,是第二批知道消息的人。
今上遇大事常与三公商议,三公不仅代表着自己,也代表着公府的属吏,从属于三公的九卿。
这是公卿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越过禁中与内朝的限制,参与决策,而满足他们要求的天子当然是贤德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