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6章 大唐的未来,李恪的规划

转眼间,时光流逝。

贞观十三年清明节刚刚过去不久,大唐在清明节这天,进行了异常隆重的祭祀活动。

祭祀包括皇室先祖和大唐战死在战场的英雄勇士们,以及那些对大唐做出贡献的人们。

大唐英雄纪念碑也是在这一天,由大唐皇帝李世民亲手写上了大唐英雄纪念碑这几个大字,并且题写了一些人的名字……

当然了,这纪念碑上人名大概有三百多人,光是李世民一个人可写不完,其余的自然是由礼部的人员代写。

而这场祭祀活动,由大唐文武百官领头,全长安城的老百姓都参与其中,尤其是那些豪商和世家豪族,捐献了无数的钱粮。

这些钱粮以基金的方式,捐献到全国各地,修建学堂,聘请老师,修建孤儿院,养老院等慈善机构。

这场祭祀活动,同样调动了全国有志青年参军的欲望,无数的人员都想要参军,报效国家。

因为他们看到了能够留名青史的机会,更是看到了当兵保家卫国,就算是战死沙场,家眷也会得到国家的保护,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如果死不了,还获得了军功,回来之后,那就是光宗耀祖,有重开族谱,享受族谱第一页的荣耀。

但大唐年初的时候,就已经颁布了士兵入伍的条件,条件非常苛刻,年龄在十四岁到十八岁之间,不能是家中独苗,身体健康,会认三字经和百家姓。

也可以从侧面说,想要征兵入伍,那必须是文武双全,但好在十六岁之前的少年,如果不识字的,可以先征兵入伍,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

这也是李恪的苦心,想要尽快完成文化知识从上层向下层转移,为将来的工业革命奠定基础。

更何况,在军队上,如果不识字,压根就听不懂教官给他们传授的东西,他们也不能更好的修炼,同时,大唐的军队,已经开始从冷兵器到冷热混合转变。

只有学习能力变强,士兵才能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