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中。
赵桓正在和儿子赵谌聊天。
赵谌已经快十三岁,身体发育也快,都快一百七十公分的身高。杨时在东京的时候,就一直带着赵谌四处走访,去田间看农耕,去山中看山林湖泊,去坊间看百姓。
到处的走动,开阔了赵谌的眼界,加上赵谌也习武强身,也让赵谌身体更健康。
对于四书五经,以及各种诗书经典,赵谌也都在读。
理学方面的文章,赵谌也涉猎。
赵桓对赵谌的要求是多读书,却不要读死书,也不一定要精通,却必须要了解,知道这些书的大概情况。
有余力的前提下,再仔细的研究。
唯独对史书,赵桓的要求更高,因为读了史书才真正能开启智慧。
赵谌倒是颇为听话,而且也乖巧懂事。
赵桓询问了一些赵谌对历史的理解,也就不再说书本上的事情,让赵谌自己去忙。
只是,赵谌却没离开。
赵桓问道:“太子,有什么事情吗?”
赵谌回答道:“父皇给儿臣组建了东宫,有诸多的先生教导,儿臣自然是愿意的。只是儿臣习惯了老师的教导,觉得这些先生还是差了些。”
说到这里,赵谌正色道:“父皇,老师离开东京许久了,可否把老师调回东京,儿臣可以继续跟着老师求学。”
老师是杨时。
这是赵谌对杨时单独的称呼。
赵桓笑着道:“你想要让杨公回朝教你,这也不可能,他现在正忙着大理国的治理。”
看着儿子对杨时的尊敬,赵桓心中忽然有了一个想法。
玉不琢,不成器。
要让儿子真正成长起来,就必须要磨砺才行。
自古以来,养在深宫的皇子大多数难成大器。没有一定的磨砺,那是不可能成气候的。
赵谌未来要继承大宋。
现在的大宋,不是普通的大宋,未来必定是有着辽阔的疆土,必定有着无数的百姓,有诸多的种族混居。
要处理这样的大国事务,就要有自己的见地,就要真正磨砺一番。
赵桓盯着赵谌,笑道:“太子,你真想跟着杨公学习?”
“想!”
赵谌毫不犹豫回答。
他很厌烦东宫只知道之乎者也的这些先生,按照老师的教导,他虽然不喜欢,却从不说什么,依旧老老实实读书。
赵谌喜欢跟着老师读书,讲课风趣,旁征博引,能够深入浅出的阐述各种道理。
不像是一些先生,只知道死板的教书。
赵桓继续问道:“朕让你去大理国,跟在杨公的身边读书,你敢吗?”
赵谌也愣了下。
要离开皇宫,要去大理国,天远地远的……
可是,他真喜欢啊。
他早就想出去看一看了。
赵谌跟着就恢复过来,毫不犹豫道:“父皇,我愿意去。”
“好!”
赵桓眼神赞许。
不得不说,杨时这个当代的理学大儒、教育家,在教导弟子上有几把刷子,把赵谌教导得很好,没有什么娇气,也敢做事情。
赵桓想着赵谌去大理国的事情,沉声道:“你自己去准备,等朕安排好事情,朕带你走一趟大理国,把你送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