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亲自测试工具的性能,确保其能够满足高质量制鞋的要求,原材料的采购是鞋厂建设的关键之一。
陈振华用大量缴获来的小鬼子的服装,尤其是那些被损坏的服装,包括小鬼子的靴子,全部被陈振华投入到八路军鞋子的生产原料中,为生产出优质的鞋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自然难不倒广大妇救会和县大队的干部们,将黎城、平顺、涉县等地完全不受小鬼子骚扰的各村妇女和老人集中起来,告诉她们,每10双新布鞋可以换取2斤白面,每10双草鞋可以换取一斤粗粮面。
很快广大根据地民众的力量就被发掘了出来,上十万双的草鞋和上万双布鞋被妇救会和县大队的干部们,换取过来之后,立刻给予独立旅的广大官兵们,补充供应了起来。
不过陈振华要的不是暂时的这些鞋子的供应,而是更长久的鞋子制造,所以借助妇救会和县大队的力量,立刻将那些制作鞋子比较好的人员挖掘了起来,投入到制鞋厂的建设中。
在鞋子的生产线上,陈振华制定了严格的工艺流程和质量标准。每一双鞋子都要经过多道工序的精心制作,从裁剪鞋底到缝制鞋面,从安装鞋底到最后的打磨和质检,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
他经常亲自在生产线上检查工人的操作,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每一双鞋子都符合他心中的高标准。
为了让制作的鞋子更加合脚舒适,陈振华亲自测量了许多战士们的脚型数据,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特点定制了不同的鞋码和版型。
他深入研究人体工程学,在鞋底的设计上花费了大量的心思,选用了耐磨的涤纶材料,并增加了防滑纹路和减震结构,以适应各种复杂的地形和战斗环境。
在鞋面的设计上,陈振华也下足了功夫。他考虑到不同季节的需求,选用了透气的布料以及保暖的皮革。
同时,为了增加鞋子的美观性和耐用性,他在鞋面上添加了一些简洁而富有特色的装饰和加固部件。
他还注重细节,如鞋带的材质和长度、鞋口的舒适度等,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调整。
陈振华不仅关注新鞋子的生产质量,还注重制鞋工人的培训和团队建设。他组织了多次技能培训课程,邀请了制作鞋子的能手,为其她工人传授最新的制鞋技术和工艺。
他鼓励广大致制鞋工人们提出的改进建议,共同探讨如何提高鞋子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陈振华的精心打造下,服装厂和鞋厂的建设逐渐步入正轨。机器的轰鸣声、工人的忙碌身影、一件件精美的服装和一双双结实的粗布鞋子,构成了一幅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画面。
这一切的背后,是陈振华和李政委,以及副政委苏京城等人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他们放弃了休息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从未有过丝毫的退缩和抱怨。因为他知道,每一件服装、每一双鞋子,都将为战士们在战场上增添一份力量和保障,都将成为他们勇往直前、战胜敌人的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