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县中,西北方岐山县城地势最高的地方有一群和周边有着鲜明对比的高大院墙。
这里也有着整个岐山县最好的水源,是一口四十多米深的水井,在大多数岐山县百姓们正在为吃水的事情发愁的时候,他们的院子了却是郁郁葱葱的,一处绿意盎然花团锦簇的庭院之内,趁着还算是秋高气爽的天气,岐山县的士绅们齐聚于此。
而这处庭院的主人便是岐山县最大的地主,家中良田可占岐山县的十分之一,家中更有在应天城当官的亲族。
而齐聚于此的当然也有些来头,家中良田至少上千或者商铺粮铺过十,若是这些都没有家中有子弟在朝为官七品以上也可入内。
此间院落的主人便是一个年过七旬头发花白的老头,在这个人到七十古来稀的古代,自然就代表着威望和地位。
就连皇帝都不会让一个七十岁的老人跪拜,更不要说这样的人,是岐山县王家的家主!
此时王家的家主,正摸搓着手中上好的和田玉佩,上面的仁字雕花据说是其唐代主人亲手雕制而成。
“县丞昨日又来借粮了,老夫没能抹下面子,答应了借粮不过不多五十石,但是这几日县丞拜访的越发频了,你们呢都出了多少?”老人神色不显,只是淡淡的扫视了在场的众人。
“我们几家的粮食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这先是兵灾然后是旱灾绝收,我们也是一样的遭了,手中哪里还有什么粮食?真当我们这些人家的粮食是能自己变出来的?我就拿出了十石,总归是能够应付过去的。”有人不耐烦的说道。
“没错没错!就光这些时日,我们出的粮食没有一千石也该有八百石了,一家这么多,这么多家好歹都要上万石的粮食了,哪里来的这么多人吃饭的?”有人开口自然就有一堆人开始抱怨,众人像是打开了话匣子纷纷开始诉说自己的不易。
坐在主位上的王家家主,听着下面的嘈杂声,不过是自顾自的喝了一口水然后再度开口淡然道:“县令既然有难处,我的帮一帮也是应该的,下一次在来便不可如此,还是应该多给些粮食的,下一次我王家可出百石粮食,助岐山县渡过难关。”
一听这话下面当即有人急了眼:“王老,可不能这样啊!吾等都是小家子买卖,若是将粮食都给捐出去那我们吃什么?朝廷的救济粮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到呢!就这么个捐法我们可全都要喝西北风去了!”
“是啊!”
“没错王老,可不能这么做,家里可是吃不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