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编号37-12-51号伞面遭到微流星天体破坏。”
看到这样的提示,鹏举立刻来到了这块屏幕前。
却见屏幕上显示着一幅由绿色圆点构成的圆环图,在圆环的某个位置,正有一个红点闪烁。
“收起伞面!”
随着鹏举的指令发出,位于太空中的铝光镜也在缓缓收拢。
看不到自己送上的去的铝光镜只是展开了片刻,便遭到了宇宙中微流星天体的破坏,鹏举再一次深刻的认识到了宇宙环境的复杂。
所幸,面对这种情况他也早有准备。送到太空中的铝光镜,是由大量铝镜组成的阵列环架。
这种镜光阵列,人类在地面上早有应用,
如在西北走廊区域常见的溶液发电塔,便是由大量镜子组成的圆环阵。
这些光镜将不同角度的阳光,反射集中在圆环中间的融盐塔上进行发电。
而光集中所产生的壮观景象,犹如塔尖顶了一轮太阳一般。
……
而鹏举送上太空的环阵也是类似的原理,
其中一面镜子损坏,并不会影响整体功能的使用,只需要及时补充镜面便可。
只不过备用的铝光镜并不多,还需要等下次空间站过来时才能更换。
所幸铝光镜平时还可以收起来,
这也是从1980年开始人类试图从太空获取太阳光线后,一直青睐于铝箔作为光反介质的缘由之一。
……
“更换镜面可远程操控空间站上的机械臂!”
“精度问题还需要进行进一步调试。”
确定完伞面损坏问题,鹏举还在整理着数据,第一次实验性质的轰击,还是发现了许多问题。
其中便有精度控制问题,
在太空中调动各个镜面,将光线汇聚在一点,并轰击到地面,这对精度的控制要求极高,这就如同将两个发丝对接一般。
所幸这种精度的控制在航天工业领域,只算是入门级。
在2009年,地面发射轨道舱,与空间站进行手动交汇对接时,航天员日常对接训练中,便有操作机械臂进行发丝对接的训练。
等到2011年,航天领域已经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比人手操作精度更高的自动对接技术。
而到2020年高精度控制技术,已经可以让某农业气象卫星的遥测装置,实时追踪气候条件良好状态下,高超音速战斗机的飞行轨迹。
而到了鹏举所在的时代,
只要鹏举发出指令,在空间超算的运行下,在地面信号的引导下,那些镜面便可自动对焦地面上的攻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