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父亲是鲁国士大夫,因生九女而无一子,便纳妾生下一患有腿疾的长子孟皮。
而女儿和患有腿疾的儿子都不宜继承家族。
于是时年已经六十六岁的孔子父亲,便纳年仅十六岁的颜徵在为妾,生下了孔子。
孔子三岁时丧父,母亲被父亲的正妻驱逐出了家门,于是其母便带着孔子和孔子的庶兄孟皮,来到了今天的山东曲阜过着清贫日子。
年仅二十岁的颜徵在扶养着孔子和孟皮长大,虽然生活贫苦,但也仍尽力教育着他们二人学习做人和生活技能。
也因环境和母亲的影响,孔子早早便立下志向要做学问。
在孔子十七岁时,母亲便离世了。
十九岁时,孔子在庶兄孟皮的资助下,迎娶了十八岁的宋国人亓官氏为妻。
自很早起孔子就想走仕途。
但却只能在鲁国就任很小的官吏,管理畜牧。
不过他也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也有诸多自己的思考。
但是自己的志向和才能并没有受到重视。
于是孔子创办起了历史上最早的私塾,打破有史以来教育只为贵族独有的特权。
他提出不论出身贵贱,天资如何,所有人都应该平等的拥有受教育的权力。
很快他创办的私塾迎来了大批平民子弟前来求学。
孔子为学子们开设了,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六种实用学科,称为君子六艺。
出于学子家境能否负担因就学而损失的劳动力,以及长久维持教育做考量,孔子收取初次前来求学的学子十条腊肉以做学资,称为束修。
在杏坛广收门徒的日子,是孔子一生中少有的一段快乐时光。
他的仁义礼德教育散布到乡野民间。
他的为政以德,施政当以利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和理想,也由他的弟子们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孔子教育了超过三千多位弟子,他的弟子们又继承了他的理念,培养了弟子的弟子广布教育。
在孔子三十岁时,自认在立德、立言、立功已有所成就,便有了三十而立的由来。
公园前517年,鲁国大臣季平子篡位,鲁诏公被迫逃往齐国。
亲眼目睹大周的礼乐崩坏持续滑入深渊,孔子悲愤无比,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愤慨。
一路追随鲁国国君来到了齐国。
在这里,孔子的治国理念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欲要封赏孔子田地和官职,但被齐国大夫晏婴以政见不合为由阻止了。
后来孔子又听闻齐国朝堂有人欲要加害于他,孔子只得被迫离开了齐国。
回到鲁国的孔子继续开坛授课数年,并开始整理修订《诗》《书》《礼》《乐》四部传世经典。
这时的孔子已经四十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