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壁之战后,后秦虽未亡国,但已无实力与北魏争雄。
直到417年,后秦被东晋刘裕所灭。
公元398年,拓跋珪正式改国号为魏。
这是拓跋珪基于自己所学的汉文化学识,考虑到“代”这个国号缺乏号召力和正统性。
而曹魏政权从某种角度上属于继承汉朝的正统皇权,且经营中原多年,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于是为了将来笼络人心争霸天下,便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拓跋珪执政期间,推行“离散诸部”的政策。
解散原本的部落组织,使部民与他们的首领脱离关系,成为政权的编户齐民。
这一举措打破了原来部落制的束缚,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北魏由部落联盟向封建国家转化,极大提高了国家的统治效率和管理能力。
并且在拓跋珪的带领下,北魏积极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官制、法律等制度体系。
例如,仿照汉族的中央官制,设立了三公九卿等官职,规范了官员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制定法律,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和统治,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针对归附的汉人,北魏按照人口的多寡,向他们授予一定数量的土地,即“计口授田”。
这一措施吸引了大量的汉族人口归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得北魏的国力快速上升。
北魏得以在拓跋珪的带领下,仅用二十余年时间,从前秦的一个战败部落迅速成为雄据北方的霸主,为将来的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经历多年征战的拓跋珪,却在执政后期变得猜忌多疑、轻用杀戮,经常滥杀大臣,致使朝政开始变得混乱。
另外拓跋珪有个凶残且冲动的儿子。
贺兰部落有一贺氏美人,原本已经嫁人。
拓跋珪见其美貌后,不顾她的意愿,杀死了贺夫人的丈夫,强行将她纳入后宫,此后生下了儿子拓跋绍。
拓跋绍是个凶恶残忍又游手好闲的人,时常抢劫行人,射杀街巷里的猪狗,拓跋珪曾愤怒地将他倒吊在井里,父子关系因此不睦。
后来,拓跋珪与贺夫人发生矛盾,盛怒之下扬言要杀死贺夫人,并将她囚禁起来。
(具体矛盾原因史料并未记载。)
贺夫人不甘等死,秘密送信给儿子求救。
当时年仅十六岁的拓跋绍带着私人卫队,闯入寝宫杀死了拓跋珪。
公元409年,北魏一代雄主拓跋珪死亡,时年3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