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禅观与净土 妙音0 6456 字 3个月前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二、依理观破妄显真:

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

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

我们菩萨发愿,当然他的所观境简单地说只有两个:一个是众生相,一个是佛道的相。这个断烦恼,修法门只是个过程,你真正的目标是两种:你一定是缘佛道而追求,缘众生的相而悲悯。

但是关键在哪里呢?这两个档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的心是住相的,住在众生相,住在佛道的相来修行,那你叫做“净罪集资”——人天乘;如果你是离相的,你安住在真如本性的角度,众生也好,佛道也好,其实都是你一念心性的显现而已,你是借这个相来开显你自性的功德,你这个叫做“破妄显真”。

这两个效果完全不一样。一个走上了菩提的跑道,一个走上了人天乘的跑道。因为第一句话,“众生无边誓愿度”,没有安住,只有调伏跟引导;第二句话有安住,就差在这里,它已经法法消归心性了。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讲到大乘菩提道的时候,其实告诉大家一个思考:就是安住,把心带回家!你要试着内观真如,安住真如,站在本来清净的角度去忏悔业障,站在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去对治爱取的烦恼,这样子你的速度也比较快成就。

第二个,你养成这个习惯,临终的时候,你无始劫来的感觉去刺激你,业力去刺激你,你不容易为它所动。因为真如会保护你,你容易过关。否则,你今天没有安住在真如,你这辈子就很辛苦了,你就一直在忙这忙那,东去西去,结果是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

你如果今天只有事修,没有理观真如,你的付出会比别人多,效果不见得好。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无始劫的烦恼跟业力,你用短短的几十年,去跟你无量劫的生命拚搏,后果你自己会知道。所以,你必须要找到最好的安住法门,你必须要找到自己的一个保护的家!

为什么我们必须要安住在“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的地方去,就是这个道理。因为那个地方业力找不到你,烦恼也找不到你。但是你可以主动出击,你可以对治它,它不能干扰你,真如就是有这个好处。

你今天能够达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你在那边住下来,外面的人进不来,但是你可以出去,你无住可以生心,但是它没办法进到你的真如来干扰你。烦恼跟业力,它只能够在有相的因缘活动,它离开了相状,它就没有传递能量的这个桥梁。

好,我们把这个安住的问题谈完。我们总结就是说,第三个主题的菩提道,是要跟前面结合的。菩提道它只告诉你一个观念——“安住真如,离相清净”。离两种相状:第一个,破除名言所安立的相状;第二个,远离依他起的相状,找到你的真如本性,然后住下来,这就是你的家。

住在一种无住的角度,你再回过头来修前面的忏悔业障,调伏爱取,你的效果更殊胜,日劫相倍。《楞严经》说的修一天,好过别人修一劫。站在本来没有业障的角度忏悔业障,站在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去调伏烦恼;临终的时候,站在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去了生死,你很容易走过生死的风暴,很容易走过去。

好,那么今天的主题有没有问题?这个地方如果你有一些问题,可以去看《楞严经》,它完全在讲这个概念,就找到你心中的家。其实我们从对治的角度,我们能够对治的,只是表层粗重的这一块,很有限,因为你的时间太少,所以安住是比较重要。

就是你没办法对治的这一块,怎么办?谁来保护你?我们该做的尽量去做。所以理观,理不要碍事修,事修也不要碍理观,该做的都去做。但是最后真正保护你的,剩下那些剩余的势力,你必须要安住真如,因为阿赖耶识没办法干扰到真如。所有的业力,所有的烦恼,都是你要去攀缘它,它才会跟你产生互动,它一定会产生一个相状来诱惑你。

凡是业力要找到你,凡是烦恼要诱惑你,它一定有一个桥梁,它一定现出一个相状。只要你拒绝了相状,它们就无从下手。如同这个病毒要传递,它必须要有介质。就是说你的烦恼跟业力还是没有变,但是关键是它伤害不到你,你没办法跟它感应道交了,因为你住在一个没有相状的地方。而烦恼跟业力要跟你沟通,要跟你感应,它一定要透过相状。因为它的本质就是生灭的因缘相,而你刚好拒绝了相状,所以你们两个是不同道了,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问:师父慈悲!第一天在演讲中,第六页有解释到增长跟不增长业,其中有一个第四点,不利不数所作业,可以请师父再解释一次吗?感恩师父!阿弥陀佛。

师父开示:不利就是你在造业的时候,心不是很猛利,不是很坚固,也就是说可能这个业不是你主动的,可能别人要去做,那你本来没有意思,但是别人一再地劝你,你不想违背大家的心意,也就被动配合。所以你造业的时候,不是很主动积极深生好乐的,是不猛利的,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个,次数。你造了以后马上忏悔,它既不猛利,次数又没有相续,当然这个业不可能得果报。也就是说,你今生只造了一两次,而且造了以后,你非常后悔,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也不是你主动的,这种业是不容易得果报的。

问:师父慈悲!师父,弟子试着融合今天跟昨天讲的课程,就是我们平时用修无分别智来对治,来练习第二念的正念,那如果很不幸第二念的正念失败,就是已经引出第七意识的执着,那我们是不是就是以站在真如的角度,然后用解脱道的思想,用四念处来对治,这样理解,对不对?

师父开示:是的。我们平常当然理观不碍事修,理事圆融,你该拜忏还拜忏,该调伏粗重烦恼还调伏,但是你永远要知道,你心是住在一个无相的真如,是无所得的。你不是想要得到什么东西,你不是透过拜忏去得人天福报,去得到什么东西,你只是透过这个拜忏来开显自性的功德,人生只是自我完善。

那么可能你平常事修的成分会多一点,但是到临终的时候,其实临终的开示,严格来说临终不是到了躺在床上才叫临终,不是这个意思。你应该在死亡前一两个月,你就叫临终了。你自己也知道,差不多了,这个时候你就要收心了,慢慢慢慢调整心态,把心慢慢慢慢地调到真如的因缘里面来,就是要慢慢回家了。

因为你一旦落入第六意识,修行当然靠第六意识,因为你要有第六意识才有办法借相,第六意识它能够创造一个相状,你才有办法去拜忏。你为什么起惭愧心呢?当然你要捏造一个相状,因为我业障深重,我不拜忏,可能会堕三恶道。你要用这个相状来激发你的惭愧心,所以我们刚开始是要借相。

但是,越到晚年的时候,安住力越重要了。因为你该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是看你怎么安住。在你身体旺盛的时候,事修很重要。到了临终的时候理观,因为你不可能从床上爬起来再去拜忏了,就靠理观了。怎么样让你自己不受业力的干扰,不受妄想的干扰,这个时候你的心理素质就很重要。严格来说,越到晚年,你要慢慢慢慢把心带回家了,就是回到真如,要收心。

所以,如果晚年的时候,你的心还是一直在向外攀缘,你大概不会往生了,不管你怎么用功。因为讲实在话,就像蕅益大师说的,你一个人不修理观,你就是一天拜个十几万拜,给你拜一百年,你消的业障如爪中土,未忏悔的业障如大地土。真正忏悔的意义,只是培养惭愧心,断相续心而已,让粗重的业力沉淀下来。但是很多业力都还在的,这个时候你必须靠真如来吸收这一些剩余的势力了。所以越到晚年你必须收心,回到你内心最深的地方,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在那个地方住下来。你观察这些相状都不是你本来有的,后来才有的,跟你没关系。

所以除了事修以外,越到了临终的时候,如果说你要临终开示,如果他有学过大乘法的,你要直趋真如,直接跟他讲真如的道理。先帮他破妄显真,然后再讲净土的功德,应该是两块,应该是心态的调整。严格来说,是内顺真如,然后再外顺弥陀。因为内顺真如,会让他跟所有的业力产生隔绝;然后再讲净土的殊胜,让他一心皈依净土。

因为毕竟你要往生,所以要做两件事:第一个,要厌离娑婆;第二个,欣求极乐。但是你要离开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它不放过你啊,关键在这儿。所以你必须要跟娑婆世界的业力保持距离,就是内观真如。当然,如果他本身没有这方面的条件跟理观的智慧,那就算了,那你就直接讲净土,那就靠运气了。反正叫他把心住到来生。

凡是临终的人绝对有一个关键——往事不堪回首!一个人他只要回忆年轻时候的事情,这个就很难往生了。所以往生的人,他只有活在未来,把所有的心思放在来生,用事修的这种狠劲拚过去,也可能会成功。所以没有理观的人,事修的力量要加强,要多比别人用好几倍的力量。就是说他没有理观的真如保护他,但是他对来生净土的渴望非常强烈,也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但是你会比别人辛苦。

所以说,他就念佛,就变成事持跟理持的两个差别,有理观的念佛,跟没理观的念佛就有差别。

问:法师慈悲!我有一个问题请教法师:就是如果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当下可不可以做观想,去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

师父开示:可以的。本来就是念佛,不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乱。你就是没有一心不乱,你也可以观想,当助行。

问:对不起!那这样跟念佛当中打妄想有什么不一样?

师父开示:不一样。因为……请坐。(学员:谢谢)打妄想是外境刺激的。我们前面说过,比方说你突然听到一个声音,看到一个影像,你说,佛陀来了,打妄想!对不对?因为佛陀来,不在你修观的规划当中,你看到一个影像,看到一道光明,你就认为看到佛陀,打妄想!这是外境给你的这个思考。

但是如果你今天根据《十六观经》,落日观是怎么回事?落日观、琉璃地,你是依文修观,从这个教理当中去修观,你是由心中的观照,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入实相般若,这个不能讲打妄想,这叫如理思惟,这不能讲打妄想。

凡是自己的心中生起的东西,那是好的。但是你看到一个东西产生反应,然后一个相状,然后你开始去攀缘它,去施设名言,这是打妄想,不一样。一个是外来的,一个是你自己文字观照生起的。

(学员:谢谢!感恩法师!)

师父:好,最后一个,请说。

问:想请教法师,有关那个禅宗根源的问题。两千六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一朵莲花示众,当时百万人天不知所云,只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然后佛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请问法师,在这个会上,释迦牟尼是在讲什么?摩诃迦叶尊者是悟了什么?请法师棒喝开示。

师父开示:其实禅宗传的涅槃妙心,跟我们教理里面的真如本性,是一个东西。只是禅宗的方式,它不立文字,它不喜欢用文字讲,它是以心印心。我祖师开悟了,带几个弟子,你就跟着我。但是以心印心有个问题,这个领导者必须开悟。因为如果你是颠倒心,那你怎么可能去带一个觉悟的心?

所以,禅宗为什么传承容易断?禅宗是它没有透过文字的媒介的传递,它是用我的心来带你的心。所以,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他就“啪”一巴掌打过去,他也是方便。他是开悟的人,他做什么都对,因为他知道你在打妄想,他截断妄流。所以他到底是对你破妄或者是显真,或者是否定或者是肯定,那对祖师来说,顺逆皆方便,这个就没有标准答案。

你看德山棒,临济喝,所以禅宗是没有章法的。反正这个祖师只要开悟,他只要开悟,他做什么都对的,但是他就有本事,你跟着他,他保证你跟他一样。但是禅宗有一个小小的缺点,祖师在,法在;祖师走,法就没了,因为他是用以心来传心。

那么教下有什么好处呢?我没开悟,你也没开悟,但是这个法是正确的,这个道次第是正确的,我们大家按照正常的轨则去做,诸法因缘生,你按照正常的法去思惟,就这台机器,你按照它去操作,它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因为这个法的弘传——“如是我闻”,佛陀这样子说,我也这样子说,法法代代相传。虽然大家心都不是真实的开悟,但是这个法是不颠倒,是正确的。

所以教下的弘传,它有一个好处,它跟人没有太多关系,它撇开了这种心的问题。因为心,你到末法时代去找一个圣人,不容易了。所以禅宗为什么它的传承容易断?因为它不立文字,它完全用心来传心。那我们不知道哪一个人是圣人。

但是以教来观心,它有什么好处呢?只要这个法门、这个方法是对的,所有人都可以成就,就这么回事。它传承不容易断,除非这个经典全部消失了。只要经典在,只要法在,大家都有希望。你只要照这个法的道理去思惟,你的心就会改变。

好,我们今天就上到这里。

谢谢大家的参与!阿弥陀佛!

(大众鼓掌)

不要拍得太早,我们后面还有好几个课程。我们讲了两个主题:《基础篇》、《观照篇》。不过我们现在其实都是在处理过去的问题,过去留下的烦恼业力。那么下一个主题《念佛篇》跟《净土篇》,开始在规划我们的未来了。我们怎么样能够跟阿弥陀佛跟净土建立一个很密切的关系,让我们的未来,在我们生命当中,能够产生一个强大的愿力,后面就开始讲到未来的问题。

好,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