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码头

随着最后一道酱油水鱼的上桌,也宣告着兰溪村在福州的第一个年夜饭正式开始。

酱油水鱼是地道的福州本地人做鱼的吃法,鱼是什么无所谓,杂鱼也行,只要鱼新鲜就行。他们一村人在福州定下来了,当然得入乡随俗,多少也得学着本地人的吃法,按照本地人的生活习惯来做事才行。总不能到了一个新地方,还是按照原来的方式生活,那样不仅太古板,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江州距离福州千里之遥,别说风俗水土不一样,就是这气候也完全不同。像江州,一年也就够种一季稻子,而在福州,当地百姓普遍都是种两季稻子的,这么大的差别导致这些种了一辈子地的兰溪村村民也不知该何时耕田,何时播种,何时起秧,何时…………总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来了就得按照本地人的生活习惯去做,包括饮食也一样,千百年来的经验让当地百姓知道什么时节做什么才能让食物长期保存,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才能对身体好。

当然,兰溪村的人也是保留了他们自己的习俗的,福州的年夜饭都是在夜里吃,而兰溪村的人仍是选择在中午开吃,既有对固有的改变,又有其中的坚持。在此刻,顾亮也想通了华夏文化风俗为什么如此多姿多彩,丰富异常,想必也是因为这其中的变与不变吧!

除了酱油水鱼外,桌子上还有道豆浆炒米粉也颇具闽南特色,也是兰溪村的妇人待在福州城外时跟着本地人学的,虽然听上去有些黑暗,但味道确实不错。

待到所有菜摆齐,年夜饭也正式开始。桌子上的菜都是点缀,真正令人眼馋的是端上来的一盆盆堆的满满的高粱米饭。

经历几年的干旱灾荒,他们能活下来没饿死已是万幸,至于吃饱那是想都不用想,稍微有点吃的都要考虑家里其他人、以及后面日子有没有吃的,都会十分抠搜的计划着吃。就算到了福州,有了通判夫人的资助他们同样如此,一直担心着来年粮食还未种出来之前靠啥捱过去,所以他们的肚子就没饱过。

可今日这顿不一样了,他们的里正发话了,今天这顿高粱米饭那是想吃多少吃多少,全由他买单。

顾老汉这么做的目的也很简单,因为今天这一顿是年夜饭,吃饱寓意着来年不饿,而且顾家的酒又酿起来了,每次酿完酒都有不少的酒糟,这些酒糟口感虽然不咋地,但是也是粮食,他们这些人饭都吃不饱,谁会计较这些酒糟口感不好呢!

吃年夜饭,顾亮和三叔等人肯定是要回来的。特别是三叔顾伯喜,自从开了医馆,他就没有好好歇息过,即使在头两个月店里没什么患者来看病时,他也一直忙着晒药炮制药材没停过,后面生意好了更是忙,算起来自从顾老汉带着村民来此处开荒后,他就没有和家里其他人见过面了。

古代不像现代,做生意的除了过年这段时间就没有休息的日子,所以顾亮便准备年后让张萍儿跟着三叔一起到城里去,小两口长期分隔两地也不是个事。如今店里生意好了,张萍儿过去也能帮着干些活,而且顺带着也能让三叔帮忙调理下张萍儿的身子,争取早日顺利生个孩子。

至于为什么说是顺利,则是因为张萍儿是怀过孕的,就在上半年他们一村人千里迢迢迁来福州的路上。只不过由于一路颠簸,担惊受怕,孩子在中途流产了。当时他们小两口为了不拖累大部队,所以隐瞒了怀孕的事,包括路上流产的事情他们也一并隐瞒了下来,顾家人只以为她底子弱,所以在不停的赶路时才会脸色苍白,等到了福州大家知道这件事后才追悔莫及。如今已安定下来,有了条件,顾老太自然还是希望张萍儿她早日调理好身子的。

三叔能在过年时好好休息,但顾亮这个春节注定是有的忙了,如今他和曹氏之间的药酒生意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他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就譬如在村子下面修建码头的事。

他们村子在半山腰上,下山不到半个时辰就能抵达闽江,可以说是交通十分‘便利’了。顾亮准备年后雇佣村里人,替自家开辟出一条村里直连闽江的山路,顺便在闽江边修建一个简易的码头,方便运输货物。

如今药酒销量越来越好,待到明年顾亮还准备推出跌打酒、舒筋活络酒、补气益气酒等多种药酒来继续做大生意。生意要做大,所需的白酒自然不能少,他家白酒的产能还得提升。产能提升其实很容易,他家人口多,足以酿出更多的酒,唯一的麻烦点就在于酿酒原料以及成品运输的问题的。

由于他们一村人刚迁到鸡爪山下不过数月,一切都是刚刚起步,就连日常所吃的菜还没有种出来,更不要说粮食了。所以顾家这酿酒所需要用的高粱,都必须从外面购买才行。但鸡爪山方圆十里人烟稀少,别说城镇,就连村子也没两个,要买够足量的高粱米且稳定提供,就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往下从福州购买,二则是往上从闽清县城购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福州一个大城,顾家想买多少高粱都能买的到,不仅能买到,而且还货源充足价格稳定的优势。但是别忘了,鸡爪山到福州城足足有一天的路程,若带着货物所花的时间更久,不仅如此,还得考虑来往的工费、畜费,如此一来优势比不过劣势,真这样弄倒不如直接在福州城酿酒算了。

然而,如果选择从闽清县购买粮食情况就会大不相同!要知道,闽江自西北方向奔腾而来,一路向东南流淌而去。它自上而下串联起了闽清县城、鸡爪山以及福州城这三个地方。倘若能够在鸡爪山下建造一座可以停靠普通货船的码头,使得往来的船只可以沿着江水顺流而下,将这三个地方紧密地连接起来。这样一来,三地之间犹如有了高速公路一般,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相互贯通。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构建出一种颇具特色且高效运转的“三位一体”产业链模式:在上游的闽清县采购粮食;接着运至位于中游的鸡爪山进行酿造;最后再把酿造后酒运送到下游的福州城进行销售。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充分有效地利用了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还极大程度地整合了资源,毕竟水运这东西顺流而下对比起纤夫拉着船逆流而上,两者之间的运费差点不止一星半点。

这是顾亮在一开始决定回山里酿酒时便想做的事情,虽说他有空间,搬运起货物来毫不费劲,但他考虑长远,觉得不能太过于依靠这些,使用多了必定遭人察觉惦记,万一哪天他没了,自家也能继续干下去。而且修建这个码头不仅只对自家有利,还对村里所有人人家都有利。

俗话说‘种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村附近有了码头,村民不仅出行方便许多,日后各家有了农副产品也可以乘船到福州城售卖增加收入,就和未来的‘要想富,先修路’是一个道理。

所以这个码头顾亮是必修的,就算暂时人力不够,他也要闽江边修一个能停小船的码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