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黄草山下的难民临时安置,逐渐走上正轨。
黄草山上,一项震撼人心的浩大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修建固定木屋。
建筑队队长张五初步估算,要容纳10万难民,至少需要8000座木屋。
张五组织10多个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对山林进行勘察。
他们依据山势、水源和风向,精心规划着未来固定营地的布局。
最终决定,将营地分为30多个区域。
每个区域,都有相对独立的生活设施。
包括水井、厨房、茅厕、医疗点等,以便管理和生活。
木材是建造木屋的主要材料,山上资源丰富,就地取材十分便利。
修建8000座固定木屋,李少华给张五的工期是3个月。
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张五率建设大军迎难而上。
木材采伐区。
斧头在空中划过一道道弧线,准确砍向树木。
每砍倒一棵树,便迅速标记,然后几人合力将其拖走。
加工场地。
木屑飞扬,如同金色的雪花在空中飘舞。
原木被锯成合适的尺寸,制作榫卯结构。
张五来回巡视,指导工匠们改进工艺,确保每一个部件都精确无误。
地基夯筑区。
在挖掘好的坑中铺上石头和木头,以泥土填充。
用石锤和木夯,一下又一下地砸向地面。
沉闷的声响,在山林中久久回荡。
木屋搭建现场。
一座座木屋,逐渐显露出轮廓。
结构简洁,支撑坚固,严格遵循设计图纸施工。
屋顶覆盖厚厚的茅草或树皮,既遮风挡雨又保暖隔热。
难民中的劳动力,也积极投身木屋建设。
3万多男性壮劳力,负责搬运木材、挖掘沟渠、协助工匠干各种重活。
2万多女性壮劳力,也被派往山上,从事建筑辅助和后勤工作。
这5万多人,每天早出晚归,是一线建设大军。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一点点地描绘出未来家园的模样。
所有参与木屋建设的人,会每天配发一种新奇的食物——压缩饼干。
这玩意质地坚硬,表面平整,跟他们平时吃的食物截然不同。
“硬邦邦的,像个石头块儿。”一个小木匠小声嘀咕着。
一个老石匠皱着眉头道:“这玩意儿怪头怪脑的,真能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