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不是易带着我们,吉姆。”
一旁的彼得-贝内德克左手拉着西装裤的背带,右手拍了拍肚皮,憨态可掬的模样,就像是五分钟前刚吃完一顿感恩节大餐的老爷爷。
“是我们跟着他走……一场音乐节,47分钟就能卖五千万美元,比UTA的效率可高多了。”
“远没有那么多,彼得。”
听到贝内德克明显不是冲着自己来的评论,韩易没有戳破,也没有立刻借题发挥,而是有些谦逊而无奈地摇摇头,笑了起来。
6000张单日早鸟、3000张三日早鸟、39000张单日预售、50000张三日预售、7500张单日VIP、2000张三日VIP,再加上600张单日VVIP与300张三日VVIP通票,总共10.84万张票,如果真的全数售罄,收入应该是4991.52万美元,粗略扣除各类费用之后,能落到瀚现场手里的实际营收,也有接近4300万美元。
按照2900万美元的顶格成本来计算,第一届MadCity的毛利,也有1400万美元。
对比EDC和Tomorrowland动辄九位数的营业收入,和大几千万的稳定年毛利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但对于场地受限,演出仅有一周,且是首次举办的MadCity来说,已经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了。
要知道,现场演出行业,特别是大型音乐节领域,风险极大,一次天灾,一场人祸,哪怕是一轮旁人看来根本影响不了正常生活的暴雨,也能让主办方数个月乃至一整年的辛勤成果一夜归零。
这还只是天气原因能够对音乐节营收造成的影响,想要成功举办一场音乐节,还有大大小小几十个因素,等待主办方去考量和平衡。
预算不够,艺人阵容没有吸引力怎么办?是砍掉独立乐迷想看的便宜乐队,加点能够刺激主流市场的头牌嘉宾,还是干脆放弃所谓的明星音乐人,直接用在细分乐种内有号召力的小艺人?
艺人阵容好不容易凑齐,却发现留给宣发的预算不多了怎么办?演出档期塞得满满当当,但不管是Instagram还是Twitter都没有乐迷讨论你的音乐节,售票速度慢得像乌龟在爬。取消两个艺人,把预算投到社交媒体推流上,还是换个宣发思路,在举办城市做线下地推?
场地方都是些抠门又贪婪的资本家,该给的设施服务一概不给,临到要举办演出了,这里加钱那里加钱,之前没有听说过的各种费用一股脑地冒出来,直接让音乐节扭盈为亏怎么办?当然可以找专业的律师团队跟场地方硬碰硬,保证演出在协议规定的框架范围内顺利进行,但是这样一来,花出去的咨询费,可能比捏着鼻子认账还多。
这些,都是困扰着全世界绝大多数主办方的问题,也是95%的音乐节项目都不赚钱,甚至巨亏的根本原因。
许多人总是会把音乐节想得相当美好,找一帮知名音乐人,过来演个两三天,就能往腰包里塞八位数的现金,乐乐呵呵地分账回家。
现场的人头攒动,与旋律的振奋激昂,让主办方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音乐节可以为乐迷们打造一个极致美好的幻境,但现实绝对不是可以肆意妄为的乌托邦。操作一个几天内营收数千万美元的大盘,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过硬的业内关系,和经验丰富的运营团队,无异于痴人说梦。
有的主办方,三个条件缺了两个,原本能赚钱的项目只能打平。有的主办方,三个条件只有一个,看起来很有希望的音乐节最终却只能录得赤字。而更多的主办方,是三个条件一概没有,全凭一腔热情下海,最后被供应链上的利益相关方各砍一刀,投入一千万美元,最后能回来一百万,都值得开香槟庆祝了。
幸运的是,上述情况,并不是韩易所需要面对的局面。对于他来说,这三者,他兼而有之。
资金实力,哪怕Tomorrowland和EDC背后的Insomniac加在一起,都拿不出韩易银行账户和投资基金账户里放着的现金。业内关系,超过三亿美元铺设的网络里,Dr.Dre都不能算是主角。运营团队,瀚现场一个项目没做,就能挖来数个LiveNation与AEGLive培养了十几年的高管。
再加上拉斯维加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活跃的演出市场,万圣节这个优质的黄金档期,前后两三个月内华达州大型音乐节活动的匮乏,以及韩易本身对音乐产业充分且全面的了解,MadCity要是能办到亏钱的地步,那才是咄咄怪事。
这次音乐节邀请的二十四组嘉宾,几乎可以说是2016年欧美乐坛能够拼凑起来的最强阵容之一。光是这一点,就足以保障MadCity的大部分票房了。
这就是演出市场的现实,从盈利能力和盈利概率上来说,整个行业按照艺人的级别与知名度,呈沙漏型分布状态。
什么意思呢?
知名度较小的独立音乐人或者刚刚出道的主流艺人,虽然只能演Livehouse,每场演出就200-300张票,但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都没有保底费用。也就是说,他们能赚多少钱,完全跟票房成绩挂钩。按照新人最高可以拿到的60%分成来计算,卖1000美元,就赚600美元,卖100美元,就赚60块钱。对于主办方来说,这种分成模式最为安全,虽然利润较少,但至少不需要提前给演出费,每场基本都能保证不亏损。
哪怕有些新人能拿到所谓的“guarantee”,基本上也都是一次性费用,意味着他们没有办法再去分后面的票房。只有本地知名度的艺人报价一般250到1500美元一场,哪怕每晚能固定卖出去一千张门票的这种,小有名气的地区性艺人,最多也就是5000到10000美元的酬劳而已。
绝大部分中小型的主办方,主要的收入来源都是这种一千人规模以下的演出,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财力只能支撑一千人规模的演出。洛杉矶的HollywoodPalladium能容纳三千人,场租总成本加在一起也不超过五万美元,哪个主办方咬咬牙都能出得起,但做一千人卖一千张票,跟做三千人卖三千张票,需要承担的财务风险不可同日而语。
每月做两到三场演出,每次卖一千张票,按照五十美元一张门票的平均价格来计算,再加上酒水销售和其他收入,大概能做到十六七万美元的营收,给艺人三万美元演出费,再把场地费用和人工成本支付完毕,最终能落到口袋里的净利差不多四五万美元,对于较小的演出公司来说,这已经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了。
而再往上面走一点,是什么情况呢?
三千到一万人的场地,意味着你需要一位知名度足够,但又没有知名到可以演体育馆的艺人来担纲演出嘉宾。换句话说,你需要的,是一个吊在三四线左右徘徊,这首单曲进了Billboard榜单就能多赚点,下首单曲如果没进,商业价值可能就会蹭蹭往下掉的艺人。
光听这个描述,就知道这些艺人的状态有多么不稳定。打个比方,你预订了Desiigner半年后的一场演出,如果他在这半年内持续发力,人气和知名度都在上涨,那么卖出几千张票肯定不成问题。但如果他就此沉沦,发布的新单恶评如潮,私生活也是丑闻不断呢?
要是这种规模的演出打了水漂,那可就不是几万美元的亏损能止住的了。
因为,能卖出三千张门票的艺人,一般演出要价在20000至50000美元左右。如果是做万人左右规模的体育馆,那差不多得在十万美元的区间。再加上比Livehouse和夜店演出要求高得多、人数也多得多的舞美团队和搭建团队,稍有不慎,就能亏出几十甚至上百万美元。
麦迪逊-比尔和碧梨-艾利什目前正在跟的FutureNow:TheTour巡演就是这样,万人体育馆,两个头牌嘉宾,每个的演出费都在十万美元左右。票卖得完,主办方能赚个几万美元。票务销售不及预期,那就亏损个十几万美元。
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很少有人会做。只有LiveNation和AEGLive两大财大气粗的巨头,为了流水好看,能在二级市场拉抬点股价,才会大规模地去做这种级别的专场演出。不然的话,这些中等档次的艺人,就只能等待来自音乐节的offer,作为拼盘中的一员,为这些几十上百个同档次艺人组成的活动贡献票房。
我们都知道,成为音乐巨星的路难如登天,其实往往不是在起步阶段,而是在初具声势之后的攀登阶段。大多数人的演艺生涯,只能在三千到一万人的区间卡一辈子,而少部分艺人,则能凭借过人的天赋、精良的制作或者纯粹的运气,成为能够独力完成世界巡回演唱会,每晚数万人座无虚席的现象级音乐人。
到了这一级别,艺人的要价能达到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美元,而且,跟主办方之间的分成通常来说都是九一开,艺人拿毛利润的90%,主办方在回收成本之后只能拿10%,更极端一点的例子,甚至有95%:5%的分配方案。
之所以分成比例如此夸张,就是因为这些艺人已经经过试炼,成功蜕变,他们的粉丝群体,哪怕一人只出一块钱,也能瞬间再造一个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每一场挂了他们名字的演出,就不可能有亏钱的几率。Ticketmaster上一开票,要不了几天甚至要不了几个小时,就只能从黄牛手上买二手了。
哪些人达到了这样的地位?
贾斯汀-比伯、麦当娜、阿黛尔、碧昂丝、爱莉安娜-格兰德、酷玩乐队、布鲁斯-斯普林斯汀、阿姆、坎耶-维斯特、泰勒-斯威夫特、德雷克……
而MadCity的二十四组艺人里,有多少个类似的艺人?
除了麦迪逊、碧梨和LilYachty这几个被韩易塞进去当开场嘉宾,蹭蹭海报和人气的新人之外,MadCity的阵容里,70%是能够做三千到一万人中大型场馆的明星,30%是几万人的体育场随意填满的巨星。
这种王炸阵容,哪有卖不出去票的道理?
瀚现场前期宣发时间不够,也敢大规模线上开票的底气就在于此。通稿象征性地买一买,账号仪式性地做一做就行,开票当天,只要这二十四组嘉宾把推文一发,不说全部卖完,一天之内消化一半的票量,绰绰有余。
任何行业,都有这种一力降十会的逻辑。再精巧的商业思路,再有效的运营模式,也抵不过两个字——有钱。
有钱,就能做最顶级的阵容。
有钱,就能毫无压力地全线售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