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至洋只好上前,给这个比他年纪还小的胖子跪下,恭恭敬敬地磕头道:“鲁曾祖……”
贡院门前的广场,打招呼的全是亲戚,八代、九代、十代的居多,可把第十一代的朱至洋跪惨了,磕头磕得脑袋晕,谁让他辈份低呢。
第三天,考试成绩公布出来,总共录取了两百一十人,参加考试的总共才六百四十二人,录取率占三成,这是大明开国以来,不,应该是有科举考试以来,题目最简单,录取比例最高的礼部试了。
成绩最好的前十名,直接下放到六部观政,其余两百来人,被商学院录取,他们在商学院学习一年或两年,考试合格后,再分配到各级衙门做吏员。
或者分配到厂矿工作。
那些没被考中的,可以选择到企业去做工,城投集团、大太监张泉手下的皇店、工部下属的钢铁厂、户部开设在沿海地区的海产品加工厂、各府级的官店、各种私人企业……
到了四月底,这批宗室里的“读书人”,就被消化得七七八八,张蔷翻着朱慎?送来的安置材料,对他的工作成果表示满意:“这些都是自家人,本宫觉得,他们不止得到了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得到了自由。
你干得不错,理应得到奖赏,本宫这里,有两个地方供你挑选,一个是宗人府右宗人的职位,一个是通政司下面,《明报》副主编的职位,这两个职位,都在你现有的职位上,提升两级,你考虑一下。”
见朱慎?满脸的纠结,她又补充道:“当然,你还有第三种选择,就是继续呆在礼部,走正常升迁之路,本宫和吏部,也不会因为你姓朱,就对你特殊照顾。
你不必现在就答复,回去和家人商量一下,再做决定也不迟。”
朱慎?其实也有自己的考虑,朝廷再怎么强调一视同仁,他毕竟是皇室宗亲,不管在地方还是在中央,都做不到一二品的高官,比起官场的争斗,他更愿意去《明报》做学问。
所以他当场就拍板决定了:“谢太后提携,臣愿意去《明报》……”
张蔷顿时就明白了他在想什么,这位是她树起来的榜样,是给那些还在观望,不求上进的大明宗室们看的,不能让他倒了。
“行,《明报》是我皇家的喉舌,有你在那里看着,本宫也放心些。”张蔷放下材料,也拍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