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平平淡淡才是真

流浪前夕 诗心疯 2623 字 2个月前

一日,忽有一队官军至。官军首领横蛮无理,欲驱余等,强占学舍为兵营。余据理力争,首领怒,命士卒缚余。众学子与村人皆围而护余,官军惧众怒,悻然而去。

经此一事,余知此地不可久留。遂别渔家与村人,携乞儿复前行。行至一山,山高林密,云雾缭绕。入山未几,遇一隐士。隐士居茅庐,采药为生。

隐士见余,邀入茅庐,煮茶相待。余问隐士何以避世于此,隐士曰:“尘世纷扰,人心险恶,不如山居,逍遥自在。”余曰:“然天下苍生受苦,先生岂能独善其身?”隐士沉吟良久,曰:“君言有理,吾当思之。”

与隐士别,继续前行。山路崎岖,行至一悬崖,余失足坠崖。幸得树枝相挂,未堕谷底。乞儿竭力救余,半晌,方脱险境。

经此磨难,余与乞儿相视而笑,遂携手共进。行至一山谷,谷中别有洞天,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谷中居民,皆怡然自乐,不知外界战乱。

余居谷中数日,身心俱疲渐复。然念及天下之事,终不能安心于此。遂别谷中居民,再踏征程。

出谷之后,复行数日,至一古镇。镇中屋舍俨然,然行人稀少,多有破败之象。入一酒肆,欲稍作歇息。酒肆主人乃一老者,见吾等疲惫之态,遂置酒食。

余问老者此间情状,老者叹息曰:“年来战乱频仍,盗匪横行,镇中壮丁多被掳去,或死于战火,或杳无音信。田地荒芜,民生凋敝,昔日繁华不复存矣。”余闻之,黯然神伤。

食毕,欲付银钱,老者摆手曰:“乱世之中,相遇即是缘分,此酒食算吾赠汝,望君珍重。”余谢过老者,离酒肆而行。

行至镇郊,见一古寺。寺门半掩,钟声悠悠。入寺,见一老僧于禅房打坐。余上前施礼,老僧微微睁眼,道:“施主满身风尘,想必历经磨难。”余遂将一路所见所闻告知老僧。

老僧曰:“尘世如苦海,众生皆受苦。然善恶有报,因果循环,施主既有悲悯之心,当行拯救之事。”余深以为然,遂问老僧何以拯救苍生。老僧曰:“救人先救心,传法布道,使人心向善,方能化解戾气,拯救天下。”

别过老僧,与乞儿继续前行。途中遇一儒生,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儒生见余,哭诉道:“吾本欲考取功名,造福百姓,奈何战乱突起,科举停罢,无处施展抱负。”余安慰道:“先生之才,必有可用之时,莫要灰心。”

儒生闻余言,精神稍振,遂与吾等同行。行至一村落,村中有疫病横行,死者甚众。余等心急如焚,四处寻医问药。

幸遇一游方郎中,郎中悯其疾苦,愿施援手。余与儒生、乞儿协助郎中,采药熬汤,分送村民。经数日救治,疫病渐平,村民感恩戴德。

离村落,行至一山谷。谷中风景秀丽,然有一伙山贼盘踞,时常劫掠过往行人。余等欲除此祸患,遂设计诱山贼入陷阱。一番激战,终将山贼制服,解百姓之危。

又行月余,至一城池。城池高大坚固,然城内秩序混乱,官商勾结,欺压百姓。余等义愤填膺,暗中收集证据,上告朝廷。朝廷震动,派钦差前来查处,贪官污吏皆被惩处,百姓拍手称快。

一日,行至江边。见一渔夫垂钓,面色愁苦。问其缘由,渔夫曰:“江中鱼少,难以维持生计,家中妻儿老小,嗷嗷待哺。”余思之,教其养殖之法,渔夫欣然接受。

历数载,遍历诸地,救苦救难,传学授道。虽艰辛备至,然见百姓生活渐有起色,心中甚慰。

忽一日,闻边疆战事吃紧,敌国入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余与儒生、乞儿及沿途结识之仁人志士,毅然奔赴边疆。

至边疆,见战火纷飞,尸横遍野。吾等投身军旅,与将士们并肩作战。余虽一介书生,然报国之志坚定,奋不顾身,冲锋陷阵。

经数番血战,敌寇渐退。边疆得保,百姓欢呼。然吾等亦伤亡惨重,诸多好友战死沙场。余望着残阳如血,泪湿衣襟。

战事平,归乡途中,见田野渐绿,村庄渐兴,街市渐荣。昔日之荒芜破败,渐为生机繁荣所替。余心甚喜,知此数年奔波辛劳,终有所值。

归至故乡,昔日故人多已不识余。余亦感岁月沧桑,然初心未改。遂于故乡设学堂,育人才,望后人能继吾之志,使天下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

岁月悠悠,余垂垂老矣。一日,卧于榻上,回忆往昔,一生奔波,虽艰辛万状,然无悔矣。忽觉眼前一黑,就此长逝。

余逝后,魂入幽冥。地府阴森,鬼卒罗列。冥王察余一生,悯其善念,许其还阳。

还阳之际,附身一贫家子。此子父母早亡,孤苦伶仃。余既附身,决心改其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