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阳策·以国治国

大周守藏史 青色大花 2402 字 1个月前

“诸位若有计策,可一一献出,同商国事。”

闻言,楚君点头,他清楚孙叔敖是一位严谨之人。

对此,他也没有不耐。

扫视周围,颔首,表明支持孙叔敖。

见此,不少人都发言而论。

其中,屈原也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楚君微诧,这想法倒与周围人不同。

但想到屈原有学玄门,风子之书就是他抄录的,也就释然了。

观世而御世。

这是屈原这段时间在扬粤观察情况,而成的御世之策。

“……”

……待说尽之时,天色已暗。

“暂退吧,明日再论。”楚君示意孙叔敖……

而待夜间,典籍宫内——

“风子。”

“风子。”

屈原与孙叔敖,皆至典籍宫。

婢女斟茶…

“不知两位来此是?”

“原愚钝。”屈原先行一礼,对风允道:“在扬粤近一月,却没有解决扬粤乱政,此时还得来寻风子想法。”

来问策的…

风允点头,望向一旁的孙叔敖。

孙叔敖知晓风允是直白之人,此时却没有屈原那般拐弯抹角。

直言扬粤此时的情况,并将今日在殿上众人之策皆说出。

其屈原之策是为最后——

治国之士不足,可先以兵压制,行低产之城,稳其民则可,待楚国之士出,再出马上任……

屈原希冀望向风允,似要风允评价,但又怕风允不满。

孙叔敖笑而说毕。

风允沉吟一番。

“治标之策,虽能解决楚国无多士之难,却不解扬粤遗民骚扰之乱。”

闻此评价,屈原失落。

行礼道:“风子,此策是余关于风子《列国·百越》所感悟,此时学而不精,请风子责之。”

风允见之,沉吟。

“却也可行之。”

屈原惊喜,呼出一口气来。

风允望向孙叔敖,询问。

“不知楚相何策?”

所有人的策都说了,但孙叔敖却没有说他的想法。

孙叔敖笑着。

“可将扬粤顺楚之民聚一,为一地主城,让屈大夫执政,可养为大城。”

“扬粤之地无平原,少耕作,不必立小城。”

“而多山,多铜矿,可为楚之冶炼之铜地,其民以开山铸铜为生……我楚可供其粮,而控之,待其一家上贡之铜达标,可入楚地,为楚民也。”

简单,明了,一劳永逸。

风允颔首,以劳而得,工作单一,却也是固一地之民,得其生而不迁也。

此策,也有风允的影子——化扬粤之人称为楚。

思索……或者说风允早就有了腹稿,此时只不过是在得到更多的扬粤情报后,润色一番。

“余观,扬粤之地确实不必多城……”

此言一出,选择多城以待的屈原,失望垂首。

风允微微摇头,屈原之性,还需历练啊。

“但,扬粤之地广,又不能只有一城……”

“不若这般,以扬粤王都为主城,以四方要道为邑,主城屯楚兵,迁来楚之贫苦之人为作,屈原以治,为军需冶炼、铸兵之地。”

“而四方邑……寻此时扬粤尚存,有威望之人,让其召遗民,自行为邑;而楚控其脉,以国治国。”

“所谓楚控其脉,是为各邑不得种食,只可开山采矿为主、辅之其余,如桑蚕、织布、狩猎、毛皮之属,楚可以粮食、楚钱换之,保证民需。”

“而遗民得楚钱,可在主城流通,和其余几邑之人交流,亦可与楚民交流。”

“所谓以国治国……此时在扬粤作乱的,正是这群人。”

“无需监管,只需掌控其脉,联姻芈姓之人,掌权之人就会主动学习楚人规矩,为楚而政,勒令下面的扬粤遗民们一同学楚。”

“到时遗民以楚为生,与楚无异,而再无扬粤遗民之乱,再无扬粤也。”

……

风允说毕,孙叔敖与屈原皆思。

其策兼容两人之愿,既安一地之遗民乱,也借乱之手,荣一地之政要……

“妙哉,风子此策大妙也!”屈原抚掌。

倒是,只需他在主城坐镇,去巡视、或派遣几个小吏去监管即可,就不必寻求各地政治的人才,也能将扬粤治理。

而那些作乱的扬粤人,成为了权贵,自然会维持这个身份,甚至献媚于楚,比之楚士还上心。

屈原笑着。

却不见孙叔敖在沉思……

他抬眸,就对上了风允波澜不动的双眸。

风允对其颔首。

孙叔敖讷讷。

“此为楚与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