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不一样的知青点

关键是不光热血,他们还有看得见的成绩,这才是最鼓舞人心的。要是光有一腔热血,结果啥也干不成,只有付出没有收获,时间长了也受不了,很多人坚持不下去的。

但是有了成绩,那就不一样了。

就跟在拉磨的驴子跟前吊根胡萝卜一样,看得见,吃得着,吃了一根,再拉几圈磨,还有一根更大的。

回到大队,张瑞凤和谢燊先回家去准备晚饭,谢赟和颜桂香直接去了知青点。

正好有钱高韵这事做由头,她们可以去接触一下新知青,顺便给她们灌两碗鸡汤。

因为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现在的农村已经比之前好多了,哪怕是在秋收的时候,也不至于忙的没早没晚累死累活。

谢赟和颜桂香到的时候,知青们都已经下工回来了,一个个清洗完毕,坐那儿边吃边聊呢。

任秀珍已经从最初的震撼中渐渐回神,跟大家聊的还挺融洽,不过她话不多,只是偶尔插一两句嘴,问个问题。

她很快就发现了,大家并不介意她什么都不知道,她问,大家就回答,很自然,没有一惊一乍,更没有鄙夷轻视,好像她什么都不知道也是正常的,她们不会对她的问题施加任何问题本身以外的价值评判。

她谈论工资、工分、工作量,她们就陪她一起谈论这些话题,十分坦荡,大家甚至会考虑到她背景知识匮乏,主动多说一点,她问到一,人家就连二都一块答了。

她们还聊到了回城的问题,岳铮是自己想要留在这儿做研究,她喜欢这里的环境和氛围,所以她不走。她如果想回城的话,父母回城的时候她就可以跟着一块回去了,毕竟她是独生女。

任秀珍这才知道,原来岳铮本人是农业大学的才女,她的父亲是农业大学的资深教授,母亲是农业部的干部。难怪她一看就不同寻常呢!

来自津市的知青刘芳和陈潇都是主动报名下乡的,之前工厂招工、推荐上工农兵大学,她们都有机会,但她们都主动放弃了,把机会留给了本地社员。

在她们后面来的两位女知青沈昭和程勃更不用说,人家是特意选了柳树屯作为插队地点的,家庭条件都非常优越。来了以后干劲十足,不光把队办中学的教学搞得有声有色,还承担了柳树屯文艺宣传队的教学任务,把队办中学的广阔校园发展成了一个小型农场。然后还和外面的工厂承接了一些计件活,学生们每天都有“劳动课”,每个月都能赚点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