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至于脉象嘛,那就更玄妙了。咱们中医把脉,就像是跟身体对话,通过脉搏的跳动,感知身体的喜怒哀乐,寒热虚实。比如滑脉,就像是摸到了滚动的珠子,一般代表体内有痰湿或者有孕在身;而弦脉呢,则像是绷紧的琴弦,多见于肝胆病或者疼痛。这脉象啊,就像是身体的情绪表达,你得用心去聆听,才能读懂它的语言。”
说到这里,雷公顿了顿,脸上露出了几分得意:“所以啊,陛下,医术这东西,看似简单,实则深奥。要想做到十全十美,那可得是精神专注,意志坚定,内外兼修,还得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毕竟,咱们医生可是要跟死神抢人的,没点真本事怎么行?”
雷公又说:想当年,有那么一群小伙伴,满腔热血地拜了名医为师,本想着学成归来,悬壶济世,成为江湖上人人称颂的“神医”。结果呢?嘿,这学艺之路啊,比西天取经还难!他们啊,就像是学驾照只练到科目二就急着上路的新手司机,对医术一知半解,就敢开方抓药,那场面,简直比乱炖还混乱。
他们不满足于正常学医的道路,非得搞点“独门秘籍”,自创一派,号称能“起死回生”,实则不过是些花拳绣腿,误人误己。
这些“神医”啊,特别喜欢给自己的疗法起些高大上的名字,比如“乾坤大挪移针法”、“九转还魂丹”,听起来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绝学,实则可能就是随便扎几针,再卖点掺了面粉的“灵丹妙药”。他们还会四处宣扬:“我这针法,能打通你的任督二脉,让你内力大增!”至于实际效果嘛,估计也就跟做了个深度按摩差不多,但收费嘛,那可就是天价了。
更过分的是,他们还会随意更改穴位名称,比如把“涌泉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说成是“金泉穴”,说是能“引金入体,百毒不侵”。结果呢?病人按他们的指示一顿猛按,除了脚底板疼,啥变化也没有,还以为是自己修行不够,得继续“氪金”升级呢。
咱们说这“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听起来玄乎,其实用咱们现代话来说,就是医生得学会“看人下菜碟”,但这里的“看人”可不是势利眼,而是得根据病人的生活环境、经济状况来调整治疗方案。比如,富人家里暖气足,冬天穿貂皮大衣,你给他开一堆清热解毒的药,那不得凉上加凉,病情加重嘛!反过来,穷人家可能连双暖和的鞋子都没有,你再让他吃寒性药,那就是雪上加霜了。所以,医生得像个细心的侦探,先摸清患者的“生活背景”,再对症下药,这才叫高明。
再来说说“坐之薄厚,形之寒温”,这讲的是病人的体质和当前的身体状况。想象一下,你去医院,医生不问你冷不冷、热不热,直接开方子,那不是瞎胡闹嘛!就像咱们冬天里吃火锅,热气腾腾的,要是来个感冒的朋友,直接让他坐窗边吹风,再给他上一碗冰镇饮料,那不得病上加病?医生得通过观察病人的衣着、面色、手脚温度,来判断他是需要捂汗还是散热,是得温补还是清火,这样才能精准治疗。
接下来,“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这又是啥意思呢?简单说,就是医生得了解病人的饮食习惯和心理素质。有的人爱吃辣,有的人偏爱清淡,你得根据他的口味来调整药膳;还有的人,胆子小,一听说要动手术,吓得吃不下睡不着,这时候,医生就得先给他做做心理建设,告诉他:“别怕,咱这是微创,比蚂蚁咬一口还轻呢!”毕竟,心情愉悦也是治病的一剂良药嘛。
至于“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这简直就是医生界的“大忌”。咱们中医讲究的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得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比如,两个病人都咳嗽,但一个是因为风寒,一个是因为肺热,你要是都开同一种止咳药,那不是乱弹琴嘛!医生得学会把各种病症、脉象、舌象、病因综合起来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手到病除。
在古代啊,那些个医术高超的老中医们,给人看病可不是随便搭搭脉就完事儿了的。他们得像个侦探似的,先来个“案情初查”,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问诊。可偏偏有些人呢,一上来就直接“把脉大赛”,咔嚓一下,手指头往你手腕上一搭,就开始滔滔不绝,好像已经把你五脏六腑都看透了似的。但您听听这段古话,说的是啥:“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哈哈,这话翻译成咱们大白话,那就是:
“嘿,大夫啊,您看病可不能跟盲人摸象似的,上来就摸脉。得先问问病人,最近是不是心里头有啥过不去的坎儿,愁得跟啥似的?吃饭是不是没规律,胡吃海塞或者饿着肚子?晚上熬夜追剧打游戏,白天又跟床有仇似的起不来?还有啊,有没有不小心吃了啥不该吃的东西,或者被啥小虫虫、细菌给偷袭了?这些都不问清楚,光凭一只手在手腕上‘跳格子’,您说是斗地主呢还是看病呢?这样随便下个结论,说是啥病就是啥病,那不成了瞎猫碰死耗子了嘛!这种粗心大意的治疗方法,简直就是医疗界的‘四大不靠谱’之一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