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该做就做

他知道,柳乘风告诉他了。

他的淡然让包拯诧异,低声问道:“既然知道,为何还要这么做?”

他淡然回道:“当我看见表哥一家人的尸体时,我无能为力;当我被律兵追杀时看见一地的尸体,我还是无能为力;当我听见那个被扎在枪尖上的婴儿发出啼哭时,我必须拼命了,因为那个婴儿还活着。”

他的声音淡淡地,但语气里的悲伤却感染了包拯。

他知道陈恪参加过秦关城的那支小部队,却不知道屠城的具体情况,那些死难的百姓在官府的邸报里只是一个数字。

但他现在知道了,那些死难的百姓是如何的无助、如何的凄惨、又是如何的痛苦。

这时的他知道陈恪为何这么做了,但还有一个疑问:“大兴王朝有何危难?”

这是他想知道的事,陈恪是个睿智的青年。

而陈恪郑重回道:“当积重难返时,再想做已经晚了,这时你不做我不做,等着子孙后代被屠戮吗?”

他在那个世界参与过一个讨论,“崇祯到底是不是亡国之君?”

他的回答是,“崇祯不是,而他哥是、他爸是、他爷爷是,当先辈将这个王朝彻底整乱后,崇祯再英明也无能为力了,一个王朝的兴衰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而是一群人甚至几代人。”

他明白这个道理,也明白那些人是怎么想的,淡淡地回答包拯的问题:“他们享受眼前的利益,习惯于一成不变,当有人想改变时自然群起而攻之。”

“当这些人越来越多时,少数明智之士就会独善其身,一团麻木的官场预示着王朝就要终结,只是苦了百姓。”

听这话包拯重重地喘了两口气,低声问道:“你想独善其身?”

他叹道:“这不是我能决定的。”

然后低声说道:“大人、判罚时将我发配到崖州吧。”

听这话包拯愕然看向陈恪,听他低声说道:“崖州四面临海,随时都可扬帆起航。”

“如我被判流放崖州,大人就告诉你的子孙,当敌寇即将包围兴国府时,立刻举家迁往南方,百年时间后,一定要去崖州扬帆出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对包拯有好感,不知以后还有没有这个机会,这时说出也算尽到一份心了。

可这席话却让包拯瞪圆了双眼,颤声问道:“三代以后就会亡国?”

陈恪所言把他吓着了,可询问的结果却是陈恪的不认账,“我没说过,也不承认说过其他话,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牛马,我尽心尽力就是了。”

说完这话陈恪继续吃包子,他又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