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瑞四年,春。
出了正月,气候本该回暖了,可不想这几日竟又飘起了雪花,天地间一片银白,给这新春的氛围添了几分料峭寒意。
宋芫搓着手,仰头望向灰暗如铅的天空,咕哝道:“这雪下得真不是时候。”
也不知二林考得如何了,掐指一算,今日也该考完了吧。
还好送二林考试前,宋芫仔细地为他准备了一应物品,从厚实保暖的衣物,到考试必备的笔墨纸砚,每一样都检查了好几遍,生怕有所遗漏。
还有徐安跟着一起过去,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宋芫心中想着。
今年三年两次的院试,何夫子认为宋争渡已沉淀了三年,也该是时候下场一博。
宋争渡本就天资聪颖,若是三年前贸然下场,虽说也可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到底缺了几分沉稳与积淀。
做学问一事,急不得,需得一步一个脚印,方能走得长远。
这三年来,宋争渡日夜苦读,学问日益精进。
于是在正月月底,宋争渡便出发前往广安府,准备参加院试。
午时,高若望过来向宋芫汇报作坊近期的账目情况。
等他汇报完,宋芫赶紧问他院试的相关情况,去年高若望便下场院试,中了秀才,而且名次正好位列前十。
宋芫本以为他考中秀才后,会辞去作坊厢房的伙计,去县学读书。
但高若望却留了下来,一是他母亲病情尚未痊愈,还需长期用药,若他去了县学,他母亲无人照料。
二是他想多攒些银钱,待去了县城,好赁间宽敞些的屋子,将母亲接过去,让母亲能过上更舒适的日子。
还有就是魏陶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