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演讲校方本无邀请媒体和网红参加,但截止乔一凡演讲开始,有大量的媒体朋友不断涌入,校方在征得一凡的意见后,从央媒、电视台,门户、网络媒体,行业、视频媒体,KOL、网红,中国军方媒体,外国媒体等各遴选两个可以进行现场直播,选用的这些媒体必须是无污点的良心团体,否则一律不得走进演讲会场甚至大学校园。
演讲在清华大学的大礼堂进行。
清华大学最大的演讲厅是清华大礼堂。清华大礼堂位于清华大学中部,与二校门隔大草坪相望,与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并称为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这座融合了希腊式与罗马式建筑风格的大礼堂,始建于1917年9月,1920年3月落成,建筑面积为1840平方米,体积立方米,拥有900多个座位,是当时中国大学中最大的礼堂兼讲堂。
清华大礼堂不仅在规模上占据优势,其在历史和文化上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自1921年建成至今,清华大礼堂已经走过了110年的历史,见证了清华的发展,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座标志性建筑不仅用于学术交流、文艺演出和电影播放活动,还是清华师生和校园游客的必访之地。
此外,清华大礼堂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图书馆,由美国茂旦洋行的建筑师亨利?墨菲和达纳共同设计,以19世纪典型的美国大学校园布局为蓝图,规划了早期的清华校园。
大礼堂位于大草坪的正北端,大礼堂平面呈正十字形,南端为门厅,北端为舞台。礼堂采用古城堡风格的大圆顶,属古罗马的拜占庭风格,四周各堆砌了一块巨大的三角顶楣,十字形的坡顶与最高处的铜面穹顶相辉映。门前有四根汉白玉爱奥尼柱。石柱约两丈多高,约两人合抱,柱上纵向凹槽若干条,各凹槽的交接棱角上设计了一部分圆面,涡券式柱头形似羊角,整体柱型设计规范而细腻,充满生气,属古希腊的爱奥尼风格。礼堂有三个圆拱形刻有富丽精致浮雕的大铜门嵌在汉白玉的门套之中,白色的门廊和红色的砖墙形成鲜明的对比,门上部的圆拱中有粗细相间的十几根钢条拼接出的图案,在礼堂整个朴素端庄之中又添了一分生动活泼,每个正门上方有一个大型窗户。
早期的清华大礼堂里高悬着两块匾额:一块“寿与国同”,一块“人文日新”。“寿与国同”是指清华成立的1911年刚刚建立的民国,然而民国命运多舛,在1949年后,大礼堂的“寿与国同”因时过境迁拆下另存了。“人文日新”的匾额悬挂着,每次礼堂整修时都会重新油漆这个匾额,常被人用以称颂清华初创时期对人文的重视高于技术的那个年代,并用以鼓励全校学生提高人文社科修养。
在清华近现代校史上,大礼堂见证了多次反帝爱国运动在这里的酝酿出发和胜利凯旋。1949年以前,清华大礼堂是支持共产党的青年学生聚会的地方,这一派被称作“大礼堂派”;另一派是“同方部派”,指常在同方部聚会的支持国民政府的青年学生一派。年深日久,大礼堂成为最有光荣历史的建筑物之一。它被清华师生视为自己坚定、朴实、不屈不挠性格的象征。
大礼堂还承担着丰富师生文化活动的功能。自建成以来,周末放映电影,同学自由购票观看。最初的电影多为西片。1918年前后,美国凶杀片(如《黑衣盗》、《毒手盗》等)和宣扬色情的影片风行一时,引起了学生的不满和反对。学生们在《清华周刊》上发动了“改良清华电影”的讨论,写文章痛斥“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的坏影片,一度刹住了放映美国电影的不良风气。1949年至1990年代,大礼堂仍然承担电影放映功能,学生会负责选片,电影组负责放映,每周一到两次。同时,各个院系大型活动在此举行,北京高校重大演出活动,也常常选址礼堂。礼堂正对的草坪,被认为是高校校园民谣的发生地,1990年代的学生身穿白衣,在这里抱着吉他弹唱。歌曲已经传出清华,成为一个年代的见证。
2001年,清华大礼堂作为“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的一部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序号5-476。
2011年4月清华大礼堂修缮后可容纳观众1011人,其中池座面积583平方米,可容纳观众642人,楼座面积317平方米,可容纳观众346人,舞台面积162平方米。
是个地球人都清楚,中国的枪支管理法案是全球最严的,一般人是很少能见到实物的,除了运钞车和军队里比较常见,连警察办案都很少会使用它。当然了,这也是为了防止犯罪分子利用枪支进行破坏活动。但是有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我国并不是只有警察和军人可以合法持枪,除了他们,持枪的人还不在少数。
清华大学的安保部是允许配枪的。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一些特定单位的保卫部门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可以配备枪支,这些单位包括厂矿、企业、机关、学校、科研等单位。然而,一般情况下,大学保卫处并不配备枪支,校园内的武装力量通常由公安机关负责。清华大学作为一所知名高校,其安保措施非常严格。清华大学保卫部负责学校的安全防范工作,包括技防系统开发与运维、安全防范体系建设、安保相关制度文件的编写和修订等。清华大学保卫部在安全防范方面有着详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待一凡与校方负责人对接后,于8点50分步入大礼堂会场。这次演讲除了特约嘉宾包括随同家属共17人外,其他的参加成员全部由本校师生组成。这也是乔一凡自毕业后第一次重返母校。
当乔一凡走上演讲台时,大家都从座席上站了起来,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当掌声平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即《义勇军进行曲》再次奏响在这里。一凡和会场的其他人员都肃立着,国歌旋律唱出自己的自豪感和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