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没有土地了,是官府从去年开始,优先卖地给安南人,而且还只要三块钱一亩,你说气人不气人?
这和刘学勤制定的“以南制北”政策有关。
迪化这片土地虽好,但也不是那么好消化的。逃奴、杀人、匪患这些一直都有,内地情况好一些,但靠近帖木尔帝国的边境就非常严重,因此两国摩擦不断。
现在的塞国在西北只有两个邻国:帖木尔帝国和瓦剌(北元)。瓦剌那边比较老实,他们和塞国没有宗教冲突,反而有大量边贸往来。
那边的贵族私下里一直和关西七卫,如今的关西物流有来往,这也很正常,毕竟是同种同源,如同塞国和大明,都属于打断骨头连着筋呢。
文化方面,瓦剌也很向往塞国,两边也有使者来往,但瓦剌明面上属于大明的小弟,因此两边只能算暗通款曲。
帖木尔帝国就没那么友好了,生意是照常做,但劫掠边境的马匪,和帖木尔帝国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光是逃奴,生产队一些人,暗忖自己无论如何无法通过裁判所的考核,继而对前途绝望,就有人想跑。
这种人一旦被抓住,那就直接贬为奴隶。
所以蒙兀儿人与汉民之间的对立一直就很严重,直到后来逃亡者做了几起残害教士的案子,终于把刘学勤给惹怒了。
教士是执法峰派往迪化地方的人员,集传教、授课、裁判于一身。其中不少人都是从社会招募来的民办教师,这些人大都是前明遗留的士子,学了一半儒,后来又学了塞,在社会上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
就比如蜀道山海险的罗学生,他那样转型成功的幸运儿是极少数,大多都考不上公务员,只能干薪水低、没保障的民办教师。
所以执法峰招募500人,直接来了好几千人报名,不就是弃儒从塞嘛,为了吃饭,不寒碜!
教士被害案频发,刘学勤让金县兵工厂直接在迪化开了间分厂:白努力猎枪厂。
自此迪化不再禁枪,只要有持枪证,就可以到商店购买猎枪,长枪短枪都有,不过都是燧发枪。
好多教士、农场主都是有配枪的,遇到不法之徒,干就完了。干不过只能怪自己学艺不精,反正在西部混,就得有胆,就得野蛮。
这只是一方面,大动作是接下来的安南人北上。
经过这么些年,安南的农民也明白过来了。散户干不过生产队,生产队干不过新农合,要说谁最牛,还数关西物流。
灭东察合台汗国,塞国发了笔5000多万的小财。
其中主要是金银、古玩、驮马这些。金银直接入了国库,古玩之类拉到岷都就拍卖了,驼马牲口大多折抵给了关西物流,哈三也得了一部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