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八路军节度使——第十三章:洛阳往事(1)

北唐 蚕室废人 2552 字 1个月前

“不行——”康石头简单却不容置疑地答道,连头都不回地死死盯着那两名骑兵的身影。

这时那两个骑兵已经下了马,继续骑着马显然过于艰难了,他们牵着马小心翼翼地朝着对岸缓缓走着,时不时的会滑一下,不过河面倒是依然平整如镜,没有丝毫动静。

直到两个骑兵安然无恙地爬上了对面的河堤,康石头才松开了李文革的缰绳,转过身令道:“全体下马,两组两组过河,不要拥挤枪路,不许贪快——”

说着,他回过头认真地对李文革道:“大人,卑职和您一组!”

看着这些骑兵们一个个下马毫不犹豫向着泾

,无奈的吕端也只得下马,一面摇头苦笑一面跟着前隐隐也有些好奇,这个特立独行的年轻节度使,这一番又有什么样的奇特目的,放着好好的大路不走,却偏偏要过河去?若说他纯粹是为了抒一番追怀古人的莫名情怀,吕端是决计不信的,李文革不是文人墨客,乃是手握一州军政大权的藩镇!

好不容易全队过了河,李文革骑上马,来在了那石坝残垣处,看着石坝下那一条伸向远方的泥泞的沟渠印迹,良久不语。

吕端跟了上来,略有些好奇地问道:“……这便是当年郑国渠的渠道??”

李文革点了点头,眼睛却扫视着远方那一片土黄色地天地。

吕端仔细看了一阵。终于看出了门道,河渠的印迹虽然还在,然而却高出水面将近一丈,这样的渠,自然是无法继续引水了。

他疑惑地问道:“……怎会如此?”

李文革苦笑道:“……河水将河底的泥沙带进渠中,水势入渠后变缓,泥沙便渐渐沉积在入口处,久而久之。渠淤积的泥沙越来越高。便将渠口堵死了。春秋洪水多,水势浩大,将河床中的石坝冲垮,这渠便这么毁掉了……”

吕端良久无语,半晌方道:“……这渠建成总有千多年了,淤塞也是在所难免……”

李文革摇了摇头,笑道:“易直没有出过河工水利。不知道也不奇怪,若是不清於,顶多数十年,这渠口便会淤塞。只不过历代朝廷或者地方州郡均会过个几十年清理一次淤积,这才使得郑国渠千年以来运转不。只是清淤也还不够,洪水时,地方官会下令开闸放水,石坝也会逐年修缮。这才能保证渠道灌不受影响。只是百年以来关中战乱频仍,藩镇诸侯们打来打去,都无暇顾及地方民生。这才导致渠道彻底被毁……”

他叹息道:“晚唐宦官专权,地方官却也多少还知道操持民生,从黄巢之乱后,关中也变成了各自为政的诸侯纷扰之地,等到朱温篡唐,连京城都搬到了关东去,自然就更加没有人肯修缮这条关中的血管动脉了……关中……便这么败落了……”

“血管动脉??”吕端皱着眉头想了半晌,哑然失笑道:“大将军这个比喻倒是有趣……”

他随即叹息了一声:“……不为亲民官,毕竟不能知民生经济之道啊……”

李文革回过头看了他一眼,淡淡笑道:“易直不必感慨,如今天下纷乱,大才隐于朝,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汴梁太仆寺虽说清闲些,却毕竟是个安稳地饭碗,便是契丹主进了开封,也并不曾杀戮大臣。若是在地方上,便难说得紧了,诸侯之间打来打去,说不定哪天便掉了脑袋,李某若不是运气好,早在去年这个时候便被高侍中砍掉了脑袋了……”

吕端轻轻摇了摇头:“大将军说笑了,虽然如此,不为州县,无以至台阁,这是贞观以来地定制。部寺监卫虽好,却毕竟不知民间疾苦,为官者不晓民生便是不通政治之道,对于僧尼道隐这或许是桩好事,对于士人……不过芶全性命得过且过而已……”

李文革哈哈大笑:“易直好志向,令尊说来也是前朝大臣,想必和朝中诸位元老亦有些交情,外放个州郡,也不是难事,何必如此愁眉苦脸?”

吕端微笑不语。

其实李文革自己也知道,这年代不同太平盛世,京官地地位远远高于地方官。如今天下分崩离析已久,地方州郡的县官多是自择,朝廷吏部不能遥制,中央想向地方上派遣官吏倒也不是不行,只不过只在开封、淮南、山东、汉南、河北南部这些中央控制力较强的地区才能有效,关中地区朝廷能够管住一个长安已经是极限,再向西,兵力不足,政令效力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