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潜龙入渊》

朱棣无言以对,脑海中搜寻着可能的辩解:“或许,就如同汉景帝时期,赵充国提议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导致六国叛乱一般,我也是被形势所逼。”

朱元璋闻言,脸色愈发阴沉,转而责备他的孙子朱云文:“显然,我没有将重要的教诲传达给你。”

朱元璋自负其制度完善,为防止后代引发混乱并损害家族利益,他颁布了“皇祖遗诏”,指令后世子孙必须严格遵循。

朱云文慌忙为自己辩护:“陛下,汉景帝时期,诸侯王的势力确实骄横,不得不加以整治。这并非我的过失;或许,时代的变迁使得您的计划需要调整。而且,祖训也明确指出,在必要时刻,削减诸侯王的权利是可行的。”

朱元璋心中略感不悦:“固然,削减诸侯王的权力是可以考虑的,但为何急于一时?我本希望这件事能够维持数代人的稳定。你们这些叔叔们,难道看不出你们并非易于对付的对手吗!”

朱云文语塞,他的存在确实对叔父们构成了威胁,但若直言,他恐怕会遭到众人的围攻。

朱元璋不偏不倚,批评了长孙之后,又将目光转向其他年轻的孙子们:“朱棣,云文过于仁慈;即便他的权力被削弱,也不会太过严重。你还能辩称这并非你的问题!”

朱棣曾对朱云文抱有一定的好感,但对他为何背叛侄子的行为感到困惑,不知如何为自己辩解,因此他选择了沉默。

这两位原本疏远的堂兄弟,在朱元璋的严厉斥责下,都感受到了与长孙相似的压力。

随着朱家族成员的耐心逐渐消耗,叶锋缓缓开口:“1398年,朱元璋在南京辞世,享年六十九岁,遗留下一份遗嘱。”

简要概括,核心内容有两个:一是朱云文的继位,二是葬礼的简单安排,以及严禁诸侯王进京奔丧。

在朱元璋的一生中,他对血缘亲属有着深厚的情感。然而,为何他不容许自己的侄子们为他送终呢?

有说法认为,这是因为边境形势紧张,若侄子们离开,家内部可能会面临高风险的混乱。也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为了落实第二个要点。

在朱元璋生命的终章,他必定预感到,年仅十九岁的朱云文过于柔弱。尽管军事和文官群体中人才济济,诸侯王们亦年轻力壮,他仍然选择了一场简单的葬礼,以此避免让他的孙子面临更多潜在的危险。

当朱棣得知这一消息时,他已抵达南京城外。

那时,朱云文的亲信提议:“燕王朱棣头脑机智,与已故皇帝颇为相似。北京周边地区英雄辈出,为何不将朱棣扣留,并将其迁移至南昌,以此消除潜在的威胁呢?”

朱云文沉思片刻,最终说道:“我们是至亲血脉,如何能够做出这种事情来?”

于是,朱棣被放行离开。

朱元璋表面上保持镇定,但内心却是翻涌的情绪。

尽管他下令禁止朱棣进入首都,朱棣却坚持前来,这显示了他对逝去皇帝的真挚孝心。

然而,对于长孙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威胁。若是长孙,他可能会毫不犹豫地扣留朱棣,因为长孙性格犹豫不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云文的亲信继续劝说道:“为何不从刘帝着手?毕竟刘帝与燕帝关系密切。如果我们削弱刘帝的权力,燕帝势必无法与他暗中勾结。”

于是,朱云文开始逐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首位目标便是刘帝,他被打入凡尘,成为平民。

刘帝曾反对朱棣,但如今他无言以对,结结巴巴地辩解:“陛下,我在封地从未行过分之事。我力图通过成为神商来安抚百姓,确保他们食有所依,亲自尝试数百种草药,并编撰了《救荒本草》一书。我忙于着书立说,无暇策划叛乱。我真的没有背叛之心!”

朱元璋感到困惑不解。他清晰地记得,刘帝受过良好的教育,以德行着称,是众多侄子中被认为最成就斐然的之一。

突然,他仿佛听到了天空中的声音:“接下来,朱云文将明帝贬为平民。”

明帝得知这一消息后,震惊得面色如纸,手中的酒杯因颤抖而坠地,发出一声清脆的破裂声:“陛下,我何来叛变之心!我对皇位的忠诚,正如苍穹之明澈!”

天音继续响起:“在同一个月内,朱云文将代帝囚禁于大同,将岐帝囚禁于应天。”

代帝和岐帝的脸上瞬间变了颜色。

“随后,朱云文的目光转向了湘帝。”

据史书记载,湘帝朱柏不仅英俊潇洒,心思纯良,而且聪明过人,是一位才情横溢的年轻贵族,以其学术追求而闻名。他常常熬夜苦读,每当遇见美景,便会即兴吟诗。

湘帝朱柏不仅在文学上有深厚的造诣,同样精通炮兵战术,是一位在军事和文治方面都颇具造诣的专家。

朱元璋对他极为欣赏。

朱柏抵达封地后,依旧勤学不辍,忠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并带领随从勇敢地对敌作战。

随着朱元璋的驾崩,湘帝朱柏悲痛万分,据说他曾接近绝望,甚至考虑过放弃生命。

“自伟大的皇帝离世升天,我的悲痛几乎让我晕厥,产生了离世的念头。”这是湘帝在武神碑文中所表达的哀伤之情。

湘帝朱柏与燕帝朱棣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两人均擅长武艺与文治,朱柏甚至被看作是燕帝的年轻版。

朱云文渴望测试自己对抗这位燕帝年轻版的能力。

他深知对手及其随从实力不容小觑,担忧他们可能会突然逃离,因此决定派遣吉景龙潜入敌阵,伪装成工人以便行事。

他们散布谣言,称湘帝朱柏在他的封地秘密铸造货币,并以此为借口下令逮捕他。

朱柏,因皇帝的驾崩而心碎若死,面对这些莫须有的指控,他的心灵彻底崩溃了:“那些在暴君手下遭受囚禁的大臣们,常常选择以死明志。作为开国皇帝的孙子,如今皇帝已逝,我竟无法为他送葬,反被阴谋家所诽谤。在这充满虚伪和背叛的世界中,生存又有何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