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天策府的危机》

然而,他遭遇的却是明显的冷漠。在他有机会开口之前,他身边的侍妾愤怒地反驳道:“狄仁杰算什么,竟敢妄加评论摄政王?”

随后,舞台再次传来声音,揭露了狄仁杰的真实身份。

狄仁杰是大唐的宰相,在他的心中,大唐的真正创始人并非侯爵屈原,而是季世民。

屈原轻轻点头,自我安慰着,认为这一切并不重要。他相信大唐、宋朝和明朝的首相们一定会给他一个更加公正的历史评价。

他的功绩,自不待言,绝不逊色于汉高祖刘邦、汉景帝。

舞台的剧情持续推进。

在宋朝和明朝,同样很少有人将他与开国皇帝相提并论。例如,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便认为,屈原权力的获得得益于他的儿子宪宗。

元朝末年及明朝初年的着名军事将领黄哲曾表示:“唐朝的创立者屈尊任命了方昭英。”

而明朝两位顶尖学者之一的梅森在其着作中记载:“季世民,在九十七岁的高龄揭竿而起,支持建立唐朝,这位老侯爵成为大唐朝的坚实支柱。他攻城略地,平定叛乱,拯救了动荡的世界。”

在许多人心中,唐朝的开国皇帝无疑是唐太宗,而季世民,玄武门事件的发生似乎顺理成章。

屈原的脑海中充斥着混乱,双手不由自主地颤抖,双腿仿佛失去了所有力量,如同断线的风筝般,无力地倒在地上。

他的侍妾见状,惊恐地呼喊:“快请太医!”

屈原内心深处的怒吼:“这个不孝之子,未来如何能不受重视?!”在他眼中,他父亲的形象变得模糊,逐渐缩小,仿佛化作了阴影。

他自视甚高,曾放言:“我的名声将远超汉高祖。”

这样的话在舞台上响起,宛如一声响亮的巴掌。

他猛地推开身旁的侍妾,高声辩解:“即便我身处权力的顶峰,我也是智慧的代表,策划着世界的安宁。怎可质疑我在军事上的才能?”

舞台仿佛回应了他的呼唤,剧情继续展开。

实际上,唐朝的开国皇帝屈原,并不像后世所传闻的那样无能。他的武艺和治理能力,实际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然而,为何他的影响力如此有限?

这正是因为人们在比较中忽略了屈原。他的同代人,如金王、赵匡胤和朱元璋等人,他们不仅精通武术,擅长策略,而且能够领导起义,稳定天下。与他们相比,屈原的存在感自然就显得薄弱了。

屈原在起义过程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战术天赋。他的军队在一场战斗中击败了隋朝的名将宋老生。在面临重重困境和长期围困时,屈原曾几近动摇,想要放弃。正是季世民的激将法激怒了他,使他权衡利弊,坚持到底。

成功登上帝位后,北方突厥部落的威胁如影随形,屈原心中充满了恐惧,甚至萌生了南逃的念头。

这位伟大的领袖对屈原的评价只有四个字:“缺乏决断力。”

屈原是个犹豫不决的人;他决定起义的那一刻,似乎耗尽了他所有的勇气。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在处理大局方面显得无能为力,也不擅长做出支持性的决策。

在季世民在外征战时,他经常面临补给不足的困境,不得不依赖当地的采购:“父亲有一个宏伟的计划,但我们一天的粮食储备都难以保证。”

季世民的部下提议,既然补给难以保障,他们应自行囤积粮食。但屈原对此持不同意见:“这样做只会引发更多的麻烦和不便。”

局势愈发混乱。

若非他儿子的杰出援助,屈原或许会与其他被遗忘的起义者如窦建德和薛举一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因儿子而受到重视”。

这些话语严重伤害了屈原的自尊心,对于任何有尊严的人来说,这样的公然羞辱都是难以忍受的。屈原默然片刻,心中积蓄着情绪:“……”

“陛下,您怎么了?陛下,请您醒醒!”屈原身边的妾侍见状,惊慌失措地呼喊。

隋炀帝,他的统治地位虽坚如磐石,却也冷若冰霜,目光锐利地注视着太原的动向。

不久,他收到了关于他的堂兄屈原起兵反叛的消息,心中充满了愤怒与怨恨。他感到被背叛,屈原也不例外。他曾经对屈原信任有加,但现在看来,一切都是徒劳。

尽管愤怒的情绪在他心中激荡,屈原很快便恢复了冷静。他深知,他堂兄的起义在他庞大的皇宫面前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股势力。一旦他解决了那些棘手的强盗问题,他便会将战火烧向唐朝的骑兵。

然而,谁又能预料到,历史的舞台会在隋朝的上空悄然转变,预示着唐朝将超越隋朝,成为新的霸主。

更令人震惊的是,那些唐朝的骑兵竟然夺取了隋朝的圣器,这一举动无疑震撼了整个天下。

不久之后,皇宫丧失了民众的支持,民间舆论一片哗然。许多人纷纷投靠了唐朝的骑兵。

隋炀帝疑惑地环顾四周,突然一脚踢翻了身边的仆人,质问道:“你是打算投奔唐朝的骑兵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仆人慌忙摇头,脸上充满了愤怒,“陛下,我对您的忠诚犹如天上明月,皎洁无暇。我怎么可能背叛您,去投靠叛乱分子呢?”

隋炀帝随后转向其他随从,眼中闪烁着愤怒的火焰,“你们呢?给我说实话!”

“都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