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10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6375 字 2天前

七地菩萨为什么叫远行地?因为他是有功用行的最为边缘,他所证得的真如是法无别真如。前面是无染净真如,就是不垢不净;这个地方对垢净连微细的执取都没有了。前面是破除粗相的执取,这个是破除染净的细相的执取。二智方便,空观的智慧、假观的智慧超越前面。他能够更加广泛地修一切的利他的妙行,而且他所做的一切都能够得到佛陀的肯定,说如是如是,是满足佛陀的心意的。就是他这个善巧方便能够更加的殊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八)以慈修身,不动地。二空智慧,任运现前。无缘慈力,普现色身。

这个不动地、这个八地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了。初地是一个指标,八地又一个指标。因为八地的特点叫无增减真如,这个是很难的了,这不增不减是全世界最难的。不生不灭还不难,不生不灭你只要把寂静放掉,就没什么生灭了;不垢不净就有一点不太容易了;到了不增不减,那叫动静一如。

你看我们一般人,你到了佛堂,心静下来,你的观行、你的功德是增长的;你一走出佛堂,跟人家一吵架,你那个一心三观就减弱了。我们凡夫的修学是增减、增减。到了八地菩萨,对他来说没有什么闭关不闭关这件事情,那叫一个动静一如。这是第一个特色。

第二个,他的大悲心特别重,开始启动了。所以一个人空观越强,其实他的大悲心,他对众生的包容度是更厉害,而且是普现色身,真正启动了普门示现。所以,一个人越空的时候,他能够现出的相就更多元化了,他能够应以什么身得度:应该做他的眷属、做他的朋友,他能够更加地满足众生的需求。当然,他所有的功德来自于他对真如的一种不增减,是这种功德而产生的。

(九)善入佛慧,善慧地。深入实际,妙彻本源。成就方便,善说妙法。

这个九,指的是智自在,智慧自在所依真如。

诸位!我们真正的空观,修到八地其实是已经圆满了。在成佛之道,我们凡夫空观的智慧,其实是花了两大阿僧只劫来修空观。

所以,观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看:

凡夫到初地其实大部分也是修空观,修无分别智。因为所有的问题就是你一天到晚打妄想,问题就出现了。

初地到八地又花了一大阿僧只劫,那是破俱生的我法二执。前面凡夫到初地是破分别起的。

到八地以后你就干什么呢?你这个人完全空观了,你已经证得不生也不灭,不垢也不净,不增也不减。这六个法现前,空观及格了,完全修完了。

所以,九地以后就完全修假观了。就是,你不是修空观,你要开始学无量的三昧、无量的陀罗尼,开始广修方便。所以,“善入佛慧”特别是指的佛陀的最难的普门示现、善巧方便这一个假观。他能够“深入实际”,能够深入一心真如的实相理,妙彻生命的本源,成就种种的善巧方便,而且更重要的是“善说妙法”。这个人的智慧辩才随心自在了,所以他的假观增长。

(十)通达大智,法云地。大法智云,含众德水。一心三智,无能障碍。

这个十地叫做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身口意得大自在。

为什么叫法云地呢?因为他一念的一心真如,就像云含有种种的功德水。前面的善入佛慧还是在学佛陀的善巧,这个地方是他已经累积无量的功德了。他一念心性具足无量的波罗蜜,就像云能够含种种的功德水一样。其实这个时候他的身口意已经是完全自在了,应以何身得度则现何身。基本上,到了十地,空观假观其实跟佛陀是差不了太多了。

我们看最后的等觉菩萨就是等待成佛的因缘而已了。

(十一)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等觉。智慧内德,到于彼岸。化他恩德,最胜最广。

等觉菩萨,蕅益大师用三个偈颂来把他做一个总结:

第一个,“到于彼岸”。这个是他智慧的内德,他能够到达涅盘的彼岸。也就是说,他不管是分段生死还是变异生死,基本上结束了。这是指的他的内德。第二个,看他化他的恩德。“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这是表示他因缘广大。第三个,“能度无数,百千众生”,表示他的能力殊胜。所以他的因缘广大,能力殊胜。

这样讲,他又能够了脱所有的分段变异生死,又能够有这么殊胜广大的功德跟这么多度化众生的因缘,那他跟佛陀差在哪里呢?

经典里面讲一个譬喻,说等觉菩萨他刚好要回家,是一只脚在里面,一只脚在外面,但是他的方向是回家的路,这叫等觉菩萨。佛陀也是一只脚在里面,一只脚在外面,他是要离开家。佛陀没有什么回家这件事,佛陀只有度众生。佛陀没有所谓上求佛道,佛陀只有从空出假、度化众生。等觉菩萨回家的时候,刚好一脚在内、一脚在外,所以两个人就这样相错。也就是说,理论上等觉菩萨跟佛陀的功德是一样,就差一个成佛的因缘,等待最后成佛的因缘。是这个概念。

这十三种功德,就是从一心三观由浅入深而次第成就。先成就空观,最后成就假观,最后等待因缘。

二、浅深差别

(一)初地至六地,有相,有功用。

(二)六地至八地,无相,有功用。

(三)八地至十地,无相,无功用。

初地到六地,它的重点都是在修空观,所以他带相观空。当然,他这个相可不是一般凡夫的分别的相状,他这个相状就像唯识学上说的:“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绵。”他破坏的是一种俱生的微细的执着的相状。也就是说,在六地之前,他是不能离一切相的。他心中还隐隐约约有一些生灭的相状、垢净的相状、增减的相状,他是不能突破的。他还是有种对立相,要慢慢地突破,而且是有功用,他必须要如理作意。他要如理作意,他的观行就增长;他要不作意,某种程度,在动中的时候他的观行会稍微退失,一直到八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看六地到八地。到了六地,当然以后就无相了,没有这些俱生的相状了,他空观已经成就,而且更重要的是八地无功用。八地之前是有功用。

我们再看八地到十地,他不但离一切相,还是无功用,任运现前。

也就是说,其实整个修行就是先求离一切相,再求成就一切的功德法。就是说先修空观的破妄,再修假观的显真。所以,这个一心三观,其实是有次第的差别。

菩萨这个地方我们要解释一下,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观念。

诸位!我们怎么样离家出走,这个就不提了。谈这个怎么离家出走已经没有意义了,现在关键是怎么回家。

诸位!回家的路真的是有差别,真的有差别。你不要以为说,你傻傻地修行就会成佛,不是这个概念。尤其是空观这一块,你真的要注意。一个人进入空观以后,你的路就完全不同了,“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如果你不小心,你的空观是进入到一种假相的空,就是心外求法的空,这个回家路对你来说是非常遥远了。

我们可以看阿罗汉。我们一般说“三乘共坐解脱床”,没有人从安乐道直接跳到菩提道的,一定要经过解脱道。在解脱道,你是怎么从痛苦解脱的、你用什么方法,决定你未来成佛之道的快慢,非常明显。你看阿罗汉的空观,很简单了,他不受一切法。说得很简单,但是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你一旦证得阿罗汉,叫定性声闻,那你就很难断法执了。诸位!法执是很难断的。因为法执没有对错,它影响到胸量格局,它没有对错的问题。它不像烦恼,烦恼是很明显:这个就是对、就是错。法执,你一旦沾上以后,那佛陀拿你都没有办法。

所以,诸位!你一定要检查你是怎么修空观的。就是,当你的心不安稳的时候,是什么让你安稳下来的?你要检查这个空观。如果这个空观是外空,是外来的一个东西,你进去那个东西,你要小心了!当然不是不可以,你只能够用而不住。就是你知道这个是暂时借用,我是借假修真,那可以。如果你全心地住上去,那你就完了,那你就走上了一个遥远的成佛的道路了。

我再讲一次,可以借用,但是你不能住进去。所以你看,“三乘共坐解脱床”。但为什么观世音菩萨能够寻声救苦?你称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马上现身,帮你解决问题。而你称念阿罗汉,他却没办法。三乘都进入空性了,此空非彼空啊。

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学《法华经》?我讲实在话,诸位!你的成佛之路,最好一次就把它走正确。一次就走正确,叫一次到位。你不要去沾染了满身的法执再来回小向大,你很惨的。因为这个法执你拿它没办法,你长时间就是依止这个理念断烦恼的,现在要你把这个理念放掉,不容易。你看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五千比丘、比丘尼都退席,佛陀拿他也没办法。他就喜欢涅盘寂静,你有什么办法?

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进入空性以后,这个是所有修行的最关键时刻。成佛,一个人成功失败,只有一个原则,谁能够在关键时刻掌握正确的方法!分出好坏,就在这个而已。就是,你们两个同梯一起学佛,你已经成佛了,他还是做阿罗汉。为什么?因为你掌握了关键的时刻。就是这样子而已。这以后就千差万别了。

回家的道路,我再讲一次,回家的道路不是每一个人都一样。“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那不是这个意思。每一个法有高下,如果没有高下你干么判教呢?那就不要判教了。所有的宗派都判教,《华严经》也判教,唯识宗也判教,《法华经》也判教。法门是有高下的,不是没有高下的。你怎么回家的、你采用什么方法,那马上分出高下。哪有说没有高下呢?所以,空观必须内空外空。这个空观必须外有假相、内有真如,这个才对。就是我们一般强调的莲花式的修学。

如果你每一次出问题,你都创造一个假相来安抚你自己,比方说佛号,比方说咒语,比方说你思惟无常,或者因缘观。你创造一个假相,把你的生命放到空性里面去,那你跟成佛之道是完全没有关系了,你还活在生命的因缘假相。你只是用一个假相来破一个假相,你还没有走上成佛之道,你这个莲花里面还找不到莲子。

所以我们必须怎么办呢?就是说,同样的精神体力,我们不否定权法,莲花当然需要外面的花,没有外面的花怎么增长里面的莲子呢?所以我们一定要怎么样?空观,要内空、外空。外空也是需要,暂时安住;内空也是需要。这就是为什么阿罗汉跟菩萨有差别。

丁三、杂众 分七

前面的声闻、菩萨都是佛陀的内护的弟子,这以下是外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