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第33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5921 字 17天前

〈譬喻品〉有三重意思:

第一个,使令凡夫众生了知五浊实情。佛陀说明这个五浊恶世,他就一个字,叫做“火”。当然,这个火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增长我们的痛苦。我想我们没有一个人愿意住在火灾的房子,就是你被火逼迫会有一种热恼的痛苦。第二个更可怕。怎么样呢?这个火破坏你的善根。我们好不容易多生多劫栽培了一个佛法的善根,你三界里面不断地轮回,不断地轮回,你善根给破坏了。这个三界轮回就有这个本事,破坏你的善根,让你的内心越来越堕落。所以,佛陀就是告诉我们,这个火是没办法去救了,所以佛陀讲出了三车。

第二个,“三乘圣道,犹如三车,令知方便,莫执着故。”既然要离开火宅,就必须有车子,你不可能自己走路啊,要坐车子,佛陀开出了三乘法门。不管是声闻,不管是缘觉,不管是菩萨,你有再高的理想,有再多的抱负,请你先离开三界,这是你要做的。所以刚开始,我们说“三乘共坐解脱床”,其实声闻、缘觉、菩萨这三种人,刚开始在处理的是同样的问题,虽然方法不同。同样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呢?生死问题。刚开始解决问题的目标是一样的。

但最后,“一切种智,喻如大白牛车”。等到你离开三界以后,佛陀讲大白牛车,讲到一切种智,就是佛陀的中道实相智慧,就是“一心三观”的智慧。佛陀出去以后赞叹,说你这个羊车、鹿车、牛车这三个车子是方便,它的目的只有一个,把你从三界里面载出来。后面这个车子就没办法前进了,所以你一定要换车了,换大白牛车。佛陀开始赞叹大白牛车,使令我们趣入一心真如,发大菩提心而趋向佛道。

所以佛陀度化凡夫,看这个意思他是分两阶段:第一阶段,佛陀没有意见。佛陀第一个阶段就是恒顺众生,你是什么根机,佛陀就为你说法,这跟佛陀没关系。所以第一个阶段,你看到佛陀,佛陀跟你讲的第一阶段的话,是跟你自己有关系的,佛陀完全没有意见,叫做“普门示现”。等到你离开三界以后,佛陀才会把他自己内心的话讲出来,那跟谁讲都一样,那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那跟你是怎么样的生活经验就没关系了,所以第二阶段的话才是佛陀真实的话。但是话说回来,没有第一阶段,就没有办法达到第二阶段。你连三界火宅都跑不出去,你就不要讲什么菩萨道可言了。所以佛陀刚开始是“为实施权”,恒顺众生,最后“开权显实”,把佛陀的真实义讲出来。是这么一个情况。

我们看第三个,大纲说明。

这个大纲说明就不用念了,我简单讲一下就好。佛陀讲这个会三归一,佛陀是分成三周说法,法说周,譬说一周,还有因缘说一周。法说周,我们前面讲到“正说法要”,这个是〈方便品〉。其实法说周在〈方便品〉没有完全讲完,它还有四段,有身子领解、如来述成、与之授记跟四众欢喜。这四段都是在〈譬喻品〉的前半段,等于是佛陀把〈方便品〉做一个收尾。然后真正的〈譬喻品〉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从“开三显一”开始讲譬喻,讲三界火宅,讲三车一车的譬喻。也就是说,我们如果看譬说一周的话,是包括了〈譬喻品〉的后半段,还有整个中根领解,整个〈信解品〉,还有如来述成的〈药草喻品〉跟与之授记的〈授记品〉,所以譬说周总共横跨了四品。

其实我们这一次的课程,四品当中,譬说一周讲了三个重点,也就是讲三个譬喻。第一个譬喻是佛陀亲自讲的,叫做〈譬喻品〉,讲佛陀出世以后为什么他要施设三乘法门,他把他当时的情况,他当时内心是怎么想的讲出来。讲三界火宅,三车一车,这是佛说的。那么第二个,〈信解品〉,是弟子们自己的修学经验。前面是佛陀,这个是弟子当初蒙受佛陀教化以后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所以“穷子”这个〈信解品〉是弟子们描述自己接受佛法教育以后的情况。四大弟子讲完〈信解品〉以后,佛陀一方面认可,但是觉得讲得不圆满,就是你们没有真正了解我的意思,所以佛陀做一个补充,又讲一个譬喻,叫〈药草喻品〉,把〈信解品〉不足的地方加以补充。所以整个譬说周讲了三个重点,〈譬喻品〉〈信解品〉〈药草喻品〉,最后正式授记。是这么一个情况。譬说一周总共横跨了四品。

己二、身子领解 分二:庚一、长行;庚二、重颂

庚一、长行 分五:辛一、闻法得解;辛二、昔日之失;辛三、昔日之疑;辛四、疑悔断尽;辛五、领解信受

辛一、闻法得解

我们先看第一个(回到讲义来)。这个地方等于是承接了前面的〈方便品〉。身子,就是舍利弗尊者。他听完〈方便品〉“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以后,把自己的理解跟佛陀做一个白告,希望得到佛陀的印证。这个地方有长行跟重颂。长行里面分五科。第一科,闻法得解。我们看经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踊跃,得未曾有。

我们把这个文先消一下。“尔时,舍利弗”,这个“尔时”是指的舍利弗尊者听完〈方便品〉以后,他的身口意出现了一个很特别的情况,就是生起大欢喜。这个欢喜指的是内心,表现于内叫欢喜,因为他闻法得解。踊跃是表现于外,他可能身体有一些特别欢喜的动作,叫做踊跃。这个是一种身业,欢喜是意业。不但是意业跟身业的欢喜,他还从座位站起来,抬头仰望佛陀“而白佛言”。这个“而白佛言”是表示他口业的欢喜。整个是身口意的欢喜。

他怎么说呢?如今我从世尊闻此法音,就是前面〈方便品〉“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微妙法音,心中非常的欢喜踊跃,而且是“得未曾有”。这个“得未曾有”是这句话的重点。

我们看《阿含经》,阿罗汉是一个圣人。我们凡夫要欢喜很容易。我们凡夫心是攀缘心,所以你要让一个凡夫痛苦,很简单,要让他高兴也很简单,因为他的心很容易受外境的刺激。凡夫是这样,但是阿罗汉不是。阿罗汉的心,在《阿含经》上说,他出去托钵的时候,他遇到任何人对他任何的动作,他的心是“不取亦不舍,无喜亦无忧”,他没有高兴,也没有痛苦。你对他好一点,他也就这样子;你骂他,他也没感觉。他对外境是无住,譬如说“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你看鸟从虚空飞过去,它没有踪迹的;一只老虎从地上走过去,它是有踪迹,它是在大地上有所住。但是鸟从虚空飞过去的时候,跟没有飞过去是一样的。阿罗汉的心他是一种无愿三昧,所以他那个空性强。阿罗汉证的空跟菩萨的空不太一样,他那个空是空得太彻底,叫做空、无相、无愿。他那个空已经对三界一切有为诸法没有任何的期待,无愿就是他没有期待。你盖个庙给他,他也无所谓;你不盖,他也无所谓。这么一个阿罗汉,会让他起大欢喜,只有一种可能:它不是有为诸法,而是一种出世间的清净功德,才会去触动阿罗汉的欢喜。也就是说,让一个阿罗汉欢喜是非常不容易的。

而且是“得未曾有”!我们解释一下,是什么事情让阿罗汉这么欢喜呢?因为阿罗汉他一路走来,从阿含、方等、般若,他所接受的教育只有一句话,就是自我否定:你这件事不能做,你那件事不能做,你所有身口意的造作无非是罪、无非是业。所以佛陀面对凡夫的第一阶段的开示,在解决生死问题的时候,对我们身口意是全盘否定,那叫是一个生死业障凡夫。到了法华会上,佛陀口气改变了,开始肯定了:“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

也就是说,佛陀过去的说法是一种破妄的法门。阿罗汉以前一路走来,从阿含、方等、般若都是在破妄。破的角度不一样,有深有浅,但是基本上都是破妄。只有到了法华会上,显真。你的身口意,不是只有妄想,其实你把妄想拨开来,你的心是如,我的心也是如,一如无二如,其实我们是同一家人。你说阿罗汉听到这个法,他欢不欢喜?开始开显自性的功德,这个就是阿罗汉说的“得未曾有”。因为他在法华会之前,从来没有人明确地告诉他说:他可以成佛。没有讲过这句话。所以这个地方对阿罗汉是非常大的鼓励。他的欢喜,当然有他更深的理由,后面会说明。听了〈方便品〉怎么就产生这么大的欢喜,身口意的欢喜,而且是得未曾有?那么舍利弗尊者会慢慢地道来。

辛二、昔日之失

先看下一段,辛二的“昔日之失”。看经文。

所以者何?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而我等不预斯事,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

其实,阿罗汉的欢喜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来自于他内心的一个深深的感伤。这个感伤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看经文。

“所以者何?”就是为什么我有这么大的欢喜呢?因为我内心当中一直有一个很大的感伤,就是说,“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阿罗汉一路走来,“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这个地方是讲般若时。般若时跟方等时的差别:方等时说的是大乘果地的功德,般若时讲到是大乘的因地。那么佛陀对阿罗汉的时候,去激发他的菩提心,第一个用果地的功德,就说方等时,就是“弹偏斥小,叹大褒圆”。

我们知道,阿罗汉刚开始成就阿罗汉以后,你看《阿含经》里面,阿罗汉对自己是非常有自信的,他是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就是说我整个修学已经到无学位了,我的修学圆满了。《阿含经》时候建立了阿罗汉圣人的自信。但是,对这个自信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方等时,方等时接受挑战了,就是看到大乘菩萨的果地功德殊胜圆满。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