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利根 智慧明了
多闻强识 求佛道者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过现一对,第一个是讲现,现世的慧根。说这个人“若人利根”,具足大乘善根。怎么知道呢?它有三个判断点:第一个,“智慧明了”。他对于中道的实相有清楚的理解。第二个,“多闻强识”。他不但对中道实相,他对于唯识、中观这种权法也能够通达,他还广学多闻。第三个,志求佛道。他有远大的目标,菩提愿。
这种人就是他今生栽培非常充足。智慧观照力、誓愿力,这个大乘佛法的两大指标,一个智慧,一个志向,这两个都具足。那这种人当然是你直接跟他讲《法华经》,他一定会马上信入的。就是今生的慧根深厚。
第二种人,他一开始可能因缘不具足,他可能亲近的道场是一个做事的,做义工的,但是对他也可以讲。为什么呢?这个人虽然慧根不够,但是信根具足。这个人过去生曾经亲近过亿百千佛,也不一定说一定是亲近到正法,也可能像法,也可能末法,总之他过去生曾经学习过佛法。而且植诸善本,他对大乘善法栽培过善根的,而且这种善根深心坚固,这种信心特别坚固。“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就是说这个人今生可能懂得不多,但是过去生有善根。
蕅益大师说,怎么知道这个人过去有善根呢?“闻深妙法,欢喜信受。”
我就遇过这种人。我以前在新西兰上课,有一个人坐在前面,我讲《弥陀要解》的理观,我看他听得很专注,下来以后我说,你听得怎么样?他说他都听不懂。他坐两个小时,他说我听得很高兴,但是听不懂。信根具足!他觉得这个法好,就是他这个人有信心没有智慧,但是也可以,这种人也可以讲。就是说,过去生有栽培善根,但今生栽培不够,但是这种人他可以闻大不谤,也可以。今生善根栽培圆满的那当然最好,或者说今生智慧栽培不够,但过去生有栽培善根,而且善根坚固,也可以,这两种人都可以。今生的慧根、过去的信根,其中一个都可以。
寅二、上下一对
我们看寅二的上下一对。
若人精进 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 乃可为说
上下,就是这个人对上恭敬三宝,对下慈愍众生,这个人是修福修慧的,也可以宣说。
先看对下,对下慈善。这个人对下特别精进。怎么精进呢?“常修慈心。”这个人大悲心特别重。重到什么程度呢?“不惜身命。”为了利益有情,乃至于可以牺牲生命,“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身求安乐”。这悲心能够重到这种情况,是可以宣说的。
看第二段。
若人恭敬 无有异心
离诸凡愚 独处山泽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前面是讲对下,这讲对上,对三宝。若人对三宝具足恭敬心,而且是“无有异心”,特别的虔诚专一,绝不动摇。第二个,“离诸凡愚,独处山泽”。他不喜欢跟那些凡夫俗子一天到晚种种的戏论,所以他喜欢远离愦闹,好乐寂静,来修学佛法。这种人“乃可为说”。
蕅益大师说这一对是什么呢?就是福慧一对。精进修慈表示这个人福德广大,离诸凡愚表示这个人修学智慧精进。要么修福,努力地修福,修到不惜身命,常修慈心;或者修慧,“若人恭敬,无有异心”等等。这种人福德、智慧,具足其中一个都可以宣说。
寅三、内外一对
看寅三的内外一对,看第一段。
又舍利弗 若见有人
舍恶知识 亲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这个内外。内,内护戒行;外,外近善友。这个人他对外喜欢亲近善知识。“又舍利弗,若见有人,舍恶知识。”有些朋友是整天跟你吃吃喝喝,谈笑戏论,就是增长放逸、空过时光的这种人,你真的要修行,你要保持距离的。第二个,亲近谁呢?亲近同参道友。这个人经常可以跟你讨论佛法,彼此互相地学习,我们可以依众靠众。所以他对朋友开始选择,表示这个人已经有一种增上的心情了,这第一种,外求善友。
再看内。看经文。
若见佛子 持戒清洁
如净明珠 求大乘经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第二种,他对于菩萨的戒法,特别十重——杀、盗、淫、妄、酒,说、毁、悭、瞋、谤,能够持得清净如明珠。菩萨戒能够持得好,这个人基本上两种功力是不错的,一个观照力,一个誓愿力。他能够有观照力跟誓愿力的加持,把十条戒持得很清净,而且他不止持戒,志求大乘经典,对大乘佛法有好乐希求之心,如是之人,可为宣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一对,内护戒行,外敬善友。蕅益大师说,他所要成就的就是增上惭愧,这两种加起来就是增上惭愧。他有一种要追求增上的心,惭愧就是他经常能够自我反省。这种人是可以宣说的。
寅四、自他一对
看寅四的自他一对。
若人无瞋 质直柔软
常愍一切 恭敬诸佛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这个自,就是成就自利的功德;他,就是化他。
这个人具足自利功德,是怎么说呢?“若人无瞋”,他内心没有瞋心。什么叫没有瞋心呢?“质直柔软,常愍一切。”质直柔软是很难了,一般正直的人就理直气壮。所以菩萨戒让我们理直气柔,就是你可以站在正义这一块,但是你要调柔善顺。一个人能够正直调柔,他的我空跟法空,他那种对法的执取一定很淡薄,尤其是那种法执一定很淡薄,所以他能够既正直又调柔,经常能够悲愍一切众生。这第一个。第二个,“恭敬诸佛”,对三宝有恭敬皈依之心,经常礼拜、赞叹、供养。
这种人,他那个自利的功德可以说是又有慈悲又恭敬三宝,这种人是可以宣说的。
看利他。
复有佛子 于大众中
以清净心 种种因缘
譬喻言辞 说法无碍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前面是讲自利,这讲利他。这个人是怎么利他呢?“在大众中,以清净心”,就是不夹杂名利,完全是依止大悲利他的心,透过种种的善巧因缘,或者譬喻或者言辞来说法,使令众生欢喜信受。
这个自他一对,蕅益大师说是一种悲智的修学。偏重自利的人,他追求的是一种智慧的增上;偏重利他的人,是偏重在下化众生的慈悲。不管你偏重智慧,是智增上菩萨,还是偏重慈悲,是悲增上菩萨,都是菩萨种性,大乘善根都是具足的。当然,大乘善根我们前面说过,有些人偏重信仰,有些人偏重智慧,都没关系,其中一个就可以了。你要么信心具足,要么慧根具足,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