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第79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5146 字 17天前

就是说,大凡到晚年的时候,你想去处理因缘,你就再也回不来了。欸,我只是简单地做一件事。问题是,事情没有你想像得那么简单。因为这个背后有错综复杂的妄想跟业力,“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

所以,印光大师的结论就是说,因缘,要能够带业往生,只有一种情况,叫做放下,没有说去处理因缘这件事情。这因缘一处理下去,那就像蜘蛛网一样,就没完没了了。

这个地方是佛陀大智慧说明这个四谛十二因缘跟解决的方法。

子二、颂转满字教

我们看子二的“颂转满字教”。这个讲大乘的法门。

时十六王子 出家作沙弥

皆共请彼佛 演说大乘法

我等及营从 皆当成佛道

愿得如世尊 慧眼第一净

佛知童子心 宿世之所行

以无量因缘 种种诸譬喻

说六波罗蜜 及诸神通事

这一段是大乘里面的权法,有方等、般若。十六王子在听完四谛十二因缘以后,就发心出家了,出离心生起,就发心出家做沙弥。发心以后,就开始请佛陀转大乘法门。我们不希望只是能够自身解脱,而是希望能够发菩提心修六度,使令我等跟营从(就是诸位的大臣跟眷属们),“皆当成佛道”。所以希望我等将来如同世尊一样,成就第一圆满智慧的中道的智慧眼。

“佛知童子心”,佛陀知道这十六王子内心的善根,他们是大乘善根,及他们“宿世之所行”,过去生所修的六度的福德。所以以无量的差别因缘、种种的譬喻,来演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

蕅益大师说,这个神通指的是大乘的功德,这是方等时。佛陀在方等会上展现大乘的功德,来对比小乘的不圆满,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六波罗蜜指的是般若时,佛陀在般若时广泛地说明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不管方等也好,般若也好,都是事修,都是属于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要么讲空,要么讲有。讲有当然讲功德,讲空就讲一切法毕竟空,这个事修都没有会归到一念心性。

所以,最后佛陀讲《法华经》。

分别真实法 菩萨所行道

说是法华经 如恒河沙偈

彼佛说经已 静室入禅定

一心一处坐 八万四千劫

大通智胜佛讲完方等、般若以后,就正式地讲真实法。佛陀说法,刚开始他不是讲他自己的知见,他是恒顺众生,施设各式各样的法门。等到法华会上,佛陀把他自己内心的知见讲出来了,说其实一切法不但是“诸法因缘生”,后面还要加一句话,“唯心所现”。就是,虽然诸法是因缘所生,但是更重要的是,它是唯心所现,必须把根本的心性讲出来,这是真实法。依止真实法才能够去称性起修,去修六波罗蜜,这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这是讲《法华经》。

那么讲了多久呢?讲了八千劫的时间。就是讲的比较广说了,讲了恒河沙偈。大通智胜佛说完《法华经》以后,就入了高深的真如三昧的禅定,在禅定当中共经过了八万四千劫。等于是大通智胜佛认为自己说法的因缘结束了。

这个地方,我们把大小乘的权法作一个说明。

说今天你学了《法华经》以后,起码你要知道怎么判教。太微细的藏通别圆,这个我们就不说,起码你要知道小乘法、大乘法怎么判。你没有学《法华经》,你的判教可能会从因缘上判,从因缘上判就错了。就是你看他的行为,欸,这个人一天到晚在自修,所以你是小乘法;这个人一天到晚在外面活动,就是大乘法。这个是你没有学《法华经》的时候,从因缘上来判教。

《法华经》的判教是约内心安立的。就是《法华经》看什么事情都是从内心,从一念心性来看这一切的因缘法。《法华经》的判教是这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乘大乘的差别,第一个,看你的发心。你发的是出离心,还是菩提心?因为大乘菩萨在初学阶段,你要是凡位的菩萨,你也是要了生死。所以菩萨戒里面说,菩萨在初学的时候要共声闻学。你没有共声闻学,犯菩萨戒。如果说,我是菩萨,我不要思惟苦谛,我也不要断烦恼,我生生世世投入轮回当中度化众生——犯菩萨戒。这句话不是你该说的,那是圣位菩萨说的。凡位菩萨你要先解脱才有无上菩提。

所以,从一个初心菩萨来说,你看不出他跟声闻人有什么差别。因为他也修四念处,声闻人也修四念处;他在山中修行,声闻人也在山中修行。像有些人批评净土宗,说你们净土宗就是自了汉,远离了三界,抛弃了苦恼众生,到极乐世界受用依正庄严。这个在事相上类似声闻人,但是他的往生是为了菩提道求生净土,所以这个叫智增上菩萨,它不能判作小乘法。所以大小乘的判教,第一个,看发心。

第二个,看智慧。大乘佛法刚开始初心的时候,他也是像蕅益大师所说的那样,一心三观必以空观为初门。所以,虽然一心三观有即空即假即中,但是我们刚开始要把重点放在即空。当空性跟心性结合的时候,叫做清净心。初心菩萨,我们不建议大家修假观。说哦,你看到这个人是什么相状,你马上可以判断这个人过去的因缘果报、现在的因缘果报、未来的因缘果报——当然这可以学,但是不建议。我们不建议马上修十法界十如是,因为你从断惑的角度,要先修清净心跟菩提愿。所以,大乘佛法的空观叫做清净心,小乘的空观叫做毕竟空或者无常空,这两个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在学习判教的时候,依法华的思想,从发心、从智慧而不从行为。那当然,这两种判教的结果,都要会归到一念心性,就是实法。这两个都是权法。这个地方就是说明权法而入实法。就是说,当你在观察事情的时候,把它从因缘所生拉到唯心所现,万法唯心所现,那就是实法。差在这里。

壬二、颂结缘之事 分二:癸一、颂法说;癸二、颂喻说

我们看壬二的“颂结缘之事”。颂结缘之事里面有两科。第一是颂法说。法说当中分三段。

癸一、颂法说 分三:子一、颂昔日共结法缘;子二、颂中间更值相遇;子三、颂今日还说法华

子一、颂昔日共结法缘

是诸沙弥等 知佛禅未出

为无量亿众 说佛无上慧

各各坐法座 说是大乘经

于佛宴寂后 宣扬助法化

一一沙弥等 所度诸众生

有六百万亿 恒河沙等众

大通智胜佛讲完《法华经》以后,就入了真如三昧当中。所以这十六沙弥就怎么样呢?“为无量亿众(生),说佛无上慧。”就是说,大通智胜佛讲完《法华经》以后,有些人开悟了,开悟以后就离开了;有些人没有听懂,或者听懂了以后还是疑惑不解,所以就留下来。留下来以后,这十六沙弥就各各升法座,宣说大乘的《妙法莲华经》。那么讲了多久呢?就是大通智胜佛入定的这个八万四千劫的时间当中讲《法华经》。一一沙弥各有各的度化众生。度了多少?度了六百万亿的恒河沙等众生。

这个地方的法缘,说你这个人跟《法华经》结法缘是什么意思?不是说你听过《法华经》就行了,你要听懂《法华经》,而且产生信心,就是解跟信。说,欸,我整天在读诵《法华经》,是不是就是跟《法华经》结法缘?结法缘也对,但是你要能够成就成佛的初心,只有读诵是不够的,关键在于你要了解道理,产生内观的智慧。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法缘。这个法缘,当然就启动了内在的自性功德力,这是一个关键点。

当时的声闻弟子,就是在释迦牟尼佛的法座之下听懂了《法华经》,也结下了《法华经》的因缘,这个是特别值得佛陀提出来的一段。

子二、颂中间更相值遇

彼佛灭度后 是诸闻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