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第84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4153 字 16天前

一切智愿,犹在不失。今者,世尊觉悟我等,作如是言: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灭,我久令汝等种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盘相,而汝谓为实得灭度。世尊!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以是因缘,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值得庆幸的是,“一切智愿,犹在不失”。就是说,我当初摩尼宝珠没有拿出来用,但是,我当初所发的智慧的观照力、清净心跟菩提愿,其实这种善根的种子并没有失掉。现在佛陀在法华会上三周说法,再一次开导我说,“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灭”。说你得到的偏空涅盘,只是给你暂时休息的,离佛道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佛说,“我久令汝等种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盘相”。我过去讲《法华经》让你成就大乘善根,但是你退转以后,我为了让你能够方便地解脱,所以用四谛十二因缘来方便显现涅盘的相状。本来是让你能够解脱生死,得到安稳,但是你却把安稳当灭度。所以,“世尊!我今乃知实是菩萨”。

我们知道,权法永远不会白费。人天乘不算,我们说权法是指高标的,三乘。就是说,你只要修三乘法,跟佛道永远可以对接,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对接。因为人天乘是共外道的,它是世间法,一般没有佛法出世,他们也讲十善业。就是,只要是三乘法都可以对接的。所以你一到法华会上,你要知道一佛乘,就是其实我们所做的都是菩萨行,只是有些人走三百由旬,有些人走四百由旬,如此而已。所以,只要你能够会权入实,你都是可以成就无上菩提的。所以我呢,虽然内心有所遗憾,但是从对接的角度,我也是“甚大欢喜,得未曾有”。这个地方就说明了,他再一次遇到《法华经》的时候已经是阿罗汉了。阿罗汉也没关系,再对接过来。

这个权法跟实法的对接,我们讲一个小公案。说唐朝有一个德山禅师,他一开始不是参禅,他是学教的。他对性相二宗,唯识、般若,都非常通达,特别对《金刚经》有很深入的研究。他为弟子讲《金刚经》讲久了以后,就把自己的《金刚经》的讲解编了一个《青龙疏钞》,就是专门注解《金刚经》的。编了以后他就很满意,就扛着《青龙疏钞》从四川往南方去,到湖南那个地方,因为那个地方禅宗比较兴盛。他要去挑战禅宗的。

经过龙潭山的时候,在山下他肚子饿了,他就到一个老婆婆卖点心的地方去。他说:“我要吃点心。”那老婆婆说:“你担子里面担的是什么?”他说:“这是我的《金刚经》的注解,《青龙疏钞》。”

老婆婆说:“你既然研究《金刚经》,我问你一个问题,你答对了,我就免费把点心送给你。你答错了,你给我钱我也不卖你。”她说,“《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要点哪一个心?”

德山祖师答不出来。答不出来,但他毕竟是修行人,会自我反省,他不会生气的。他感到很惭愧,就请教这个老婆婆说:“你是跟谁参禅的?你有这么高的一个参禅的意境。”她说:“我的师父就是龙潭祖师。”

所以,后来德山祖师就去亲近龙潭祖师,做他的侍者做了好几年。有一天晚上,夜深了,龙潭祖师说你可以回寮房休息了。因为天黑,龙潭祖师就拿一个蜡烛给德山禅师。拿给他的时候,龙潭祖师就把蜡烛吹熄。吹熄以后,德山禅师当下开悟,跪下来跟他师父顶礼。

那么,这个公案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三心不可得。诸位!你点哪一个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当然你都不能点了,你一点就错了。你看到三心,那表示这是什么?这是生灭心。真如本性哪有过去、现在、未来?你看到时间相,就知道这个肯定有问题。

就是说,当我们的心是向外攀缘,去追求一个法门的时候,你落入了一种时空相。时空相就是有业力、有烦恼。就是说,你想离家出走,你要离开你的家到外面去,后果就是你要面对很多的野兽、毒蛇、大火等等。所以,过去、现在、未来这三心是个陷阱,禅宗布下的一个陷阱。就是说,一个有修理观的人一听到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他就知道这是生灭心。这怎么能点呢?一点就错了。

第二个,他后来为什么开悟呢?因为把蜡烛吹熄以后,一个人向外攀缘的心一停止,他一内观以后,就把内心的摩尼宝珠给启动了。

所以诸位!你听《法华经》也好,听《金刚经》也好,你的摩尼宝珠是在衣服里面。在衣服里面,有没有?你也可以说有,你也可以说没有。从善根的种子,你比一般人好,因为你未来容易发出离心。但是从作用来说,你不拿出来,你的贫穷跟其他人是完全一样,你平常该造业也是造业,该流转流转。就是,从作用上,你听完《法华经》,听完《金刚经》,你只要不内观,你只要不跟它互动,你外表跟一般凡夫看起来完全一样,因为你的摩尼宝珠在衣服里面。你比一般人比较好的地方,就是你会比一般人有善根。哪一天你遇到痛苦的时候,在生死轮回中踢到铁板的时候,你会有出离心。一般人遇到痛苦会自暴自弃,而你会跟一般人不一样,就是你有出离心。

小主,

所以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摩尼宝珠,你千万不要永远把它放在衣服里面,你要拿出来怎么样?贸易,跟外在的因缘能够不断地对接。就是这个概念。

癸二、重颂 分二:子一、颂得解欢喜;子二、颂自陈领解

子一、颂得解欢喜

尔时,阿若憍陈如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闻无上 安隐授记声

欢喜未曾有 礼无量智佛

今于世尊前 自悔诸过咎

这个重颂是颂前面的得解欢喜跟悔过自责。

“尔时,阿若憍陈如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说我们现在听到这个法华会上无上甚深微妙法,知道怎么样能够会权入实,以及佛陀令人感到安稳的授记的声音,我们内心是非常欢喜,因而至诚顶礼佛陀。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内心对自己过去的过错,感到自责跟悔过。

阿罗汉的过失,具足来说,两种。他们之前早就听过《法华经》了,因为懈怠,退大取小。就是他一直没有把摩尼宝珠拿出来用,这可惜了,所以造成后来的退大取小。这第一个。第二个,他没有把宝珠拿来用,在得到二乘道果的时候,不但退大取小,还封小失大,把自己给关闭起来,就不知进取了。这两种情况就是他的过失。

子二、颂自陈领解 分二:丑一、颂法说;丑二、颂喻说

我们看子二的“颂自陈领解”。这地方有法说跟譬喻。

丑一、颂法说

于无量佛宝 得少涅盘分

如无智愚人 便自以为足

那么,对于无量的佛陀的功德,我只得到少分的涅盘寂静,而失去了广大的功德庄严。这就好像一个愚痴的人,自己感到满足。

我们知道,三乘共坐解脱床。三乘人同时进入涅盘的时候,当然,有同有别。三乘人都了生死了,都成就寂静了,但是二乘人不知道,菩萨的寂静跟声闻的寂静是不一样的。菩萨的寂静当中有菩提心,有清净心、菩提愿,有大乘的善根。就是他在解脱生死的时候,那个我空的寂静当中有大乘的善根,他会继续往前走。二乘人是进入涅盘以后不动了,问题出在这里。就是他自以为满足,问题在这里。

丑二、颂喻说 分二:寅一、颂立喻;寅二、颂合法

寅一、颂立喻 分二:卯一、颂醉卧不觉喻;卯二、颂亲友觉悟喻

卯一、颂醉卧不觉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