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第99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5761 字 1天前

佛陀为大爱道比丘尼跟耶输陀罗比丘尼授记以后,这两位比丘尼跟她的眷属,“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就在佛前发愿。她们说,伟大而尊贵的导师,您老人家作为人天的皈依,您老人家善巧方便来说法,安稳天人之心。我等听到授记以后,内心安稳具足。为什么呢?因为自知当作佛,就感到安稳了。诸比丘尼说完偈以后,就白佛言说:世尊!我等亦能于他方国土,就是避开了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到他方清净的国土来广宣《法华经》。

我们看整个声闻弟子,到目前为止,都是不愿意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弘扬《法华经》。理由有两个:

娑婆世界进入五浊恶世以后的根机,本身就有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善根转少,多增上慢。首先就是你缺乏中道实相的善根。你看有些人,你跟他讲中道实相,你讲半天,他没办法接受,他永远要选边的。你要讲空性,他可以接受;你讲有相,他也可以接受;你要把这两个放在一起,他没办法接受。说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他没办法接受。为什么?善根转少。所以,诸位!你们今生学完《法华经》,你来生不管在娑婆世界或者到极乐世界,你再听到中道实相,你就相对容易接受。到了末法时代,第一个,大家思想开始偏激了,走上了二分空有的对立。第二个,更糟糕,又高慢。所以就很难教化了。这个是从众生的角度来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二个,从种性来看。蕅益大师说,菩萨种性在因地修学的特点:理观强,事修弱。菩萨基本上喜欢广学多闻,所以他成就法身以后,他对教化众生这个四无碍辩是他的专长。那么声闻众的特色是什么呢?他理观弱,事修强。禅定、三昧,这是他的特色。要显神通,那菩萨不是声闻的对手。所以,从教化众生的角度,对声闻弟子来说,这的确是他比较薄弱的一块,所以他不敢去挑战这种难度的众生,说这个末法时代善根转少,多增上慢。所以佛陀只能够期望于法身菩萨。我们看佛陀是怎么个期待。

戊二、明劝持  分二:己一、长行;己二、重颂

劝持就是佛陀用默然的注视眼光来劝勉与会的法身菩萨,在末法时代受持流通《法华经》,用暗示的方式。这个地方有两段。

己一、长行

分二:庚一、菩萨请敕;庚二、顺佛发誓

庚一、菩萨请敕

尔时,世尊视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是诸菩萨皆是阿惟越致,转不退法轮,得诸陀罗尼。即从座起,至于佛前, 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说此经者,当如佛教,广宣斯法。复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见告敕,我当云何?

这段经文是说明与会的法身菩萨心中祈求佛陀给予明确的指示。我们看是什么情况。

尔时,佛陀跟比丘尼授完记以后,就把他的眼光注视到与会的八十万亿那由他这些法身菩萨身上,但是佛陀那个时候是保持默然,并没有说话。

这一注视的时候,当然,佛陀的任何动作都一定有因缘的,这些菩萨是怎么样的情况呢?从自利的角度都是不退转,阿惟越致。大乘不退转,往浅处说叫做初地,往深处说叫做八地,无功用行,就是至少是初地到八地了,这是从自利的角度。从利他的角度,“转不退法轮,得诸陀罗尼”,他们都能够开显中道的实相,而且内心总持一切的权法的要义。他权实二法都是通达的。

法身菩萨被佛陀这么一看以后,就知道佛陀可能是要鼓励他出来承当弘扬《法华经》的重责大任了,就站起来,到佛前,一心合掌,心中就这样想说:如果世尊这个时候开口,明白地告诉我们,未来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当中能够受持弘传《法华经》,我们一定会顺从佛陀的教诲,来广宣斯法。他动这个念头以后,又动了第二个念头:但是为什么我们站起来合掌的时候,佛陀还是保持默然而没有明白地指示?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这段经文,蕅益大师说,其实佛陀的心里是寄望于法身菩萨的,因为声闻弟子虽然入了法身,但是他还是不愿意到娑婆世界来弘扬佛法。但是为什么佛陀不明白地告敕呢?蕅益大师说这有两层意思:第一个,“上来佛陀赞美人法,事义已足,不烦复言”。佛陀在<法师品>里面不断地赞叹弘扬《法华经》的人跟法,这道理讲得很清楚了,佛陀不想再说了,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为欲将护声闻他方之愿,故不称扬”。因为与会的不只是法身的菩萨,还有声闻弟子,如果佛陀开口要求法身菩萨在末法时代弘扬《法华经》,那么在座的声闻弟子就会感到压力了。为了将护声闻弟子他方弘法之愿,所以故不称扬。

他的意思就是说,佛陀希望法身菩萨主动地表态。因为你主动地讲,声闻弟子没有压力,他反而会产生一种效法。如果佛陀指定你出来弘法而没有指定声闻弟子,那某种程度对声闻弟子会产生压力。佛陀的意思就是希望你主动地发愿,因为我该讲的都讲了,所以佛陀就默然。

庚二、顺佛发誓

弟子们当然就明白了,就开始发愿了。

时诸菩萨敬顺佛意,并欲自满本愿,便于佛前作师子吼,而发誓言:世尊!我等于如来灭后,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众生书写此经,受持读诵,解说其义,如法修行,正忆念,皆是佛之威力。惟愿世尊在于他方,遥见守护。

法身菩萨在佛陀默然的时候,就知道佛陀希望他们主动地发愿。他们发愿有两个理由:第一个,敬顺佛意。既然佛陀要我们承当,我们当然就是敬顺佛陀的教敕,这是第一个。第二个,自满本愿。这是主要因素了。我们凡夫在修行过程当中强调的是自利,就是成就清净心,成就法身,但是到了法身以后,你的重点开始转成菩提愿了,因为你要成就应化身了。你要成就应化身,当然你一定要发愿去广度众生,你要广结善缘,你以后的国土才有眷属。

他们一方面敬顺佛意,一方面希望能够满自己因地所发的菩提愿,所以在佛前作师子吼,就是内心非常的坚定、无所畏惧地立下誓言:世尊!我等于如来灭后,到了五浊恶世,我们将周旋,就是周遍往返于十方世界,当然这个十方世界也包括了娑婆世界,而且以善巧方便,来使令众生发心书写、受持《法华经》,乃至于读诵《法华经》,乃至于为人解说,如法修行,最后成就心中的正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其实,整个《法华经》 的重点在于成就正忆念,就是改变你的思考模式。比如说,当我们拜忏的时候,我们站在清净心、菩提愿的角度来拜忏,这个业障是如梦如幻的;当我们往生的时候,我们知道极乐世界存在我们心中,也就是一个影像。这就是一心三观的思想。

这以下就祈求佛陀:皆是佛之威力加持,“惟愿世尊,在于他方,遥见守护”。

所以法身菩萨弘扬佛法有两个因缘:第一个,他自己的菩提愿力;第二个,来自于佛力的摄受,希望佛陀来摄受他,来开他的智慧,来帮助他能够弘扬佛法。

到这个地方整个长行就结束了。

己二、重颂 分三:庚一、安忍之道;庚二、通经之法;庚三、总结誓愿

庚一、安忍之道 分三:辛一、恶世弘经;辛二、所忍之境;辛三、敬佛安忍

在末法当中弘扬《法华经》,我们有说过,这个根机是有问题的,他不是一个容易教化的根机。所以,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障碍,我们应该怎么样去面对,这个地方就讲到安忍之道。这地方有三段。

辛一、恶世弘经

即时,诸菩萨俱同发声,而说偈言:

惟愿不为虑 于佛灭度后

恐怖恶世中 我等当广说

这段是一个总标。

法身菩萨这个时候同时发声,就讲出一个偈颂:惟愿世尊您老人家心中不要有忧虑。不要忧虑什么呢?不要忧虑佛种的断灭。在佛陀灭度以后,众生陷入了恐怖,这个恐怖指的是外在的环境有各种的灾难;恶世,指的是到末法时代我们内心的烦恼邪见也比较炽盛。在这种情况之下,“我等当广说”,我等当依止菩提愿力,来广泛地宣说《法华经》的一佛乘的妙理。这是一个总标。

辛二、所忍之境

“所忍之境”有三段。先看第一段。

有诸无智人 恶口骂詈等

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当忍

所忍之境,是法身菩萨先预测。就是这个事情还没有发生,但是他预测,未来在末法时代,你要为你的同参道友讲中道实相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的状态。先预测出来,能够提前地防范。

第一个,就是外护居士的障碍。居士在面对中道实相有什么障碍呢?“有诸无智人,恶口骂詈等。”居士对佛法的修学基本上是片段的,是有很坚固的法执的,所以,听到说万法唯是一心他就不高兴了,就怎么样?恶口骂詈,甚至于诽谤,乃至于用刀杖来伤害这个弘法者。这个时候这个法身菩萨应该怎么办呢?“我等皆当忍。”

我们一般在家居士学佛,大概就在佛法当中学个一招半式。我们在一开始修学的时候,不是全面修学佛法的,喜欢拜忏的就一路拜忏,喜欢做义工的就一路做义工,喜欢持戒的就一路持戒。就是在痛苦当中抓住一个单一的法门,靠这个法门的功德力来给自己一些消业障、增福慧的机会。当然这样子刚开始就是靠信仰,也没有什么理观的智慧。

这个时候你突然间跟他讲说,欸,你不要以为说法力不可思议,其实你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议,你的观念如果改变的话,你可以变成一种互动,就是把单向的修学变成双向的修学。

比方说你念佛,我们一开始是,我是业障凡夫,佛陀是万德庄严,那怎么办呢?我就通身靠倒,我什么都不是。你跟他讲说,你不要认为你什么都不是,其实你的因地有佛性,你能念的心是清净的,是具足的;你所念的佛,只是托彼佛力来开启你自性的功德。

那当然,这样就更圆满了。就是把单向的修学变成双向的修学,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那变成两种力量,外力跟内力的结合。但是,如果有些人对于法力的执着特别重,他排斥心力不可思议,他可能就毁谤,乃至于各种伤害就出来了。

这是法身菩萨的第一个预言,就是来自于外护居士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