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今年恐怕不会太平。

吴楚洵试探地问道:“爹,边境原本也在大量募兵,可是为了预防鞑靼南下?”

吴相摇头,解释道:“事有凑巧,陛下原就有意重建卫所,但朝中大半官员都持反对意见,这才选择先以边境为试点。不过,你关心的,也正是我所担忧的。”

陛下改制卫所,按理会多出很多空缺,那些当官的怎么还会反对呢?

或是吴楚洵的疑惑之色明显。

吴相冷然道:“哼,朝中那群聪明人,一个个心里明镜似的,现在的营兵,所有开销皆由朝廷承担,这其中可捞的油水,不知有多少,要是重建卫所,京营的兵力自然会缩水,他们手中的权力必然也会旁落,又如何会愿意呢?”

这话语中带着明显的愤然。

吴楚洵了然。

估计这便宜爹是恨不得天下所有官员全都清正廉洁,一心为国。

可话说回来。

水至清则无鱼,哪朝哪代少得了贪污的官员。

不是有句话,叫三年新知府,十万雪花银嘛。

然而,他更关心的还是皇帝对吴家的态度。

既然吴相暂时没有辞官的打算,那么他就得想办法去探探皇帝的口风。

这机会来得倒是凑了巧。

次日,国子监正好放旬假。

吴楚洵原本正打算去猫儿胡同,探究一下张秀义对他的态度。

没想到,外院管家急匆匆跑来,说宫里来人了。

吴楚洵赶到外院大堂时,他娘亲正带着妹妹与三名穿着锦缎长袍的太监说着话。

这还是吴楚洵第一次见到真太监。

与古装戏中演绎的不同,这些太监看上去跟普通人差不多,唯一要说点不一样的,也就是脸白点、身材瘦点。

可一开口,那尖锐的声音立马就暴露了的身份。

“哟,吴大公子!”

一个中年太监眼尖,远远就看到了吴楚洵,赶紧拱手行礼,态度那叫一个温和。

吴楚洵心头一松。

从这太监的态度,他大致能猜出皇帝目前对吴家的态度。

他心里的焦虑顿时缓解了不少。

这几个太监是来传皇上口谕的,让吴楚洵次日入宫觐见。

上次安济坊和晋王的事,皇帝一直没有明确的表示。

王行之也提醒过他,朝廷可能会有赏赐。

那这次突然召他进宫,应该就是要对他论功行赏吧?

想到马上能见着那传说中的少年英主,吴楚洵心里倒是生出了些小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