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有这个就可以想到孔子晚年是多么频繁的看《易》这本书。

在论语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意思是说在给我几年时间,哪怕我是五十岁开始读《易》,人生也可以少犯不少错。

从之前的戏剧中可以得出,《周易》的形成是人更三圣,历经三古。

‘三圣’普遍认为就是伏羲、周文王、孔子,‘三古’就是三为圣人所在的时代,分别是上古、中古和近古。

伏羲在华夏历史中,既是一位神话人物,同时也出现在了我们的史书之中。

伏羲带领自己的族群在改造自然和顺应自然过程中,对自己不断从自然当中学习到的知识加以总结加以归纳,形成了我们《周易》当中最早的一些符号体系。

实际上代表华夏人在文字出现之前,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文王拘而演周易。

相传《易经》诞生在商周之际,周文王因为贤名被商纣王忌惮,将周文王拘禁在了羑里长达七年,还杀死其子伯邑考。

在这样的绝境中,周文王没有放弃,而是潜心推演伏羲留下的天地大道,将自己对天下局势的分析加以其中,完成了《易经》。

到了春秋末年,孔子学《易》传《易》,其实是对《易经》思想体系进行了一次哲学的转化。

之所以说是转化,是因为孔子早年对这种占卜算卦是瞧不起的。

孔子之前就说过,没有智慧德行的人才会去占卜算卦,他看《易经》和别人是同途而殊归,走的好像是一条路,但是归去是不一样的。

孔子其实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得《易经》从更多的关注天象关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开始关注人与人之间,人与内心之间的关系。

在教授弟子的过程当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被他的后世弟子们,总结为大家现在看到的《易传》。

正是因为《易传》的出现,促使《周易》从占卜之书转为义理之学,从占卜巫术转化为探讨伦理教化功能。

《易传》其实代表着先秦时代华夏人哲学思维的最高境界,它站在人文的角度上,对此前的《易经》进行了一种提升性转化。

因此我们现在人如果仅仅从占卜算卦的角度去理解《易经》这是片面的,我们应该更全面的阅读《易经》,关注其中的哲学思想。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晚年回到了鲁国,在杏坛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