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和《易传》在后世合称为《周易》,位列为群经之首,是中华元典。”
听到李信的话,孔子非常的高兴。
孔子还关心的就是后世人从《易》中学到了什么,这就询问起李信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李信回答道。
“嗯,这符合我对‘乾’的理解!你还读到了什么?”孔子满意的说道。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李信接着说道。
而李信的这句话,又非常符合孔子的心意,符合他对《易》的解读。
既然遇见的是孔子,李信自然也是要求教一番。
实在是《易》太难学了,希望得到孔子的解惑。
既然又多了一位求学之人,孔子也没有拒收的道理,让李信入坐。
其人也是纷纷坐下,等着聆听孔子的教诲。
在那个时代,可以听到孔子的讲学,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情。
“天之运行,四时交替,昼夜更迭,岁岁年年无有止息无有差错,君子当效法天道之健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即地势顺……”
“这两句话蕴含着大道真理!”李信赞叹道。
“读《易》就是要通晓世间的大道真理,相传《易》是文王所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说的正是文王修身处世,治国理政的德行!”孔子说道。
说着孔子就起身,带着大家往前面走去。
而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到远处的舞台上正有人在那说着话。
大家的目光自然都是看向了那里,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同样都是古代人的穿着打扮,几人站在一起。
就见一人开口说道:“君父,为何带我们来到大山里?”
“来到这里寻找二位贤者!”周文王回答道。
“贤者为何居于山里?”又一人询问道。
一共有四人,为首的自然就是周文王,其余三人则是周文王的儿子。
“那是因为商王不能善待贤能,所以贤能只能隐居山林!”周文王姬昌回答道。
当然了,那个时候姬昌还不是周文王,是属于周朝的西伯侯。
“这是国家的损失啊!”姬昌儿子回复道。
“君父常说,我们应当奉养贤能,让贤能之人不再自食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