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添丁

江宁接过糖果,再递给大脑袋孩子。

江水满伸手接住,掏出一颗水果糖,准备喂进自己嘴里,突然想起什么,又递到周淑英嘴边,笑吟吟地说:“周伯妈,您先吃。”

周淑英摇了摇头,表示自己不吃。大脑袋孩子又将手中糖果递向德婶和江宁,见他们都不吃,就不再客气了,迅速将糖果丢进自己嘴里,吧嗒吧嗒吮吸,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德婶瞧着孩子,笑着赞道:“这娃儿,真懂事!”

坐在小凳子上的江宁扭头看向远处碧绿田野,心里暗暗发笑。德婶啊,您看走眼了哟!您对这个新来匝道的小鬼,恐怕有些误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晚饭后,江宁安顿江水满睡下,来到周淑英卧室,边替母亲揉腰,边说起为啥带满娃子来县城。

听罢,周淑英叹息一声,幽幽道:“只要日子能过,带着满娃子不是不可以,只是,宁儿哪,事情远不是你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娃儿读书要学费,吃饭要饭钱,穿衣要衣钱,长年累日,细水长流,不是三五几百就可完事的。你可要想好,不能半途而废,落人笑柄。”

江宁应道:“我想过,咬咬牙,挺过这两年,只要我毕业分配去学校教书,就可带着他,应该不是好大个事儿,大不了日子过得紧巴些。”

“……”母亲无言。

儿子继续讲:“妈,您从小教我做一个善良人,帮人就是帮自己,为自己积攒阴德。更重要的是,我爸说,男人要有责任担当,要心里装着大家。他老人家生前以身示范,不管湾里啥事,都会出手干预或者提供帮助。您还记得吧?江太平患尿毒症没钱医治,睡在家里等死。爸爸替他到处借钱,终于得以救治,虽然现在他家都未能全部还上那些钱,但是江太平活了下来。还有,湾里人家操办红白喜事、送娃儿读书、调解邻里纠纷,只要有难,哪次不是咱爸出手相助?妈,我要继承爸爸优秀品质,并且发扬光大,否则,我就对不起他老人家!”

听儿子抬出丈夫,周淑英不再争辩,深深叹口气,温声道:“都说穷人家孩子早当家,你现在十六岁,早就担起这个家了,就按你的意思办吧。其实呢,我也喜欢满娃子。从今以后,他是我们家的老二吧,我当他是亲儿子,你也当他是亲弟弟。只是,我先打招呼,你若做不到,就莫蹚浑水。既然决定带满娃子长大成人,你就要严加管教,不许宠溺。满娃子性子野,还有些劣习,如同湾里长歪的树苗,不箍就不能成材。”

母亲的话,很有道理,江宁默默记下。

从此,境况有所好转的租客家里,又添一副碗筷。

每天清早,江宁就将还在熟睡的孩子推醒,责令他读书背课文,上午下午都得花时间识字写字,晚上或画画或听故事。

起初,江水满感觉新鲜,蛮听话。连续坚持几天时间,他就不乐意了,瞅着一大堆作业,忧愁道:“这么恼火,还不如就在江家湾呢,自由自在玩耍,谁也不管我!”

每当这时,江宁就斜眼瞟他,也不发怒,只是淡淡道:“那,要不明天,最多后天,我就送你回去?”

江水满一听顿时泄气,低垂脑袋,嘴里不知嚷几句啥,总之态度立即端正,提笔写字。

一个多月后。

当江水满识字超过三百,还能背诵五十首唐诗时,一年一度秋季开学的日子即将来到。

这几天,江宁忙着找人办事,脑袋相当的疼。

在城乡二元结构管理的九十年代初期,户籍是农村娃儿来县城学校读书不可逾越的一条鸿沟,更是永远的痛,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不仅是难事儿,而是难上加难,几乎不可能办到。

江宁天天守在嘉州师范附属小学招生办公室,好说歹说,甚至挤出几滴眼泪仍然无济于事,直到被人赶走才作罢。无奈之下,他找到父亲生前战友、县公安局副局长周向阳出面,临开校前才得到校长特许,以转校的名义给与借读机会。不过,江水满的学籍只能建在户籍所在地的草池乡田柳村级小学,意味着他小学毕业还得回老家参加升学考试,至于哪里读初中,另当别论,到时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