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语文课(1)

宋老师的声音还在继续:

“1936年2月,教员等人率领队伍东征,到达陕北,准备东渡黄河、突破阎军防线,开赴前线。”

“行军途中,一场风雪过后,他攀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原上视察地形,看着眼前的景象,有感而发,于是创作出了这首着名的词作。”

“大家学过历史应该都知道,此时的Z国正处于一个十分危机存亡的时刻......”

创作背景介绍完了,现代的学生们大致都清楚了,古代的“学生”就听得半知半解了。

宋老师的教学继续:

“同学们,看完这首词,你们觉得关于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大家都来说一说吧。”

“慷慨激昂。”

“豪迈进取。”

“热烈奔放。”

......

学生们陆陆续续地说出了很多个形容词。

宋老师:“大家说的都对,这首词的整体基调就是积极向上的。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首词,大家先看上阕。”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总写了北方的严冬景象......”

“这个千里说明......‘望’字之下反应了......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作少女的红妆......”

宋老师逐词逐句地对整首词进行了分析,里面出现的每一个意象及其代表的含义都做了解释。

“到此,就是这首词上阕的主要内容了。通过描写北国雪景,展示了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

讲到这里,一些观看直播的古人被词里面的气势惊讶到了。

秦朝,秦始皇:朕统一六国,也只敢自认“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此人拥有何种才能,竟敢与天公争个高下?

西汉,刘彻:“欲与天公试比高”,这豪情,正合我意。

北宋,赵匡胤:此人才情万丈,必有过人之处。

帝王们还在感慨作词人胸怀的时候,宋老师已经开始讲解下阙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句承上启下,总括上阕北国雪景,展开对下阙历史英雄的评价。”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