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秦始皇:这就是那个还被称为扫把星的彗星?文献里记载的是有尾巴来着,果然如此。
唐朝,李世民:咦,它绕着太阳转的轨道怎么一边离得远,一边离得近?所以它和太阳的距离是忽远忽近的吗?
北宋,赵匡胤:这个扫把星看着居然有两条尾巴,后世的人到底是如何观测到的?
东汉,张衡:尘埃尾?这条尾巴是尘土组成的吗?离子尾又是何意?
“离子尾主要是由气体组成的,离子尾的成因和太阳活动有关,是太阳释放太阳风时引发的......”
东汉,张衡:又是一些陌生的词汇。
郭老师:“大家看这是什么?”
看着一块灰色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古人们有点懵,怎么讲着讲着星辰,突然就开始说起石头了?
东汉,张衡:看着背面,应该也是在空中,不过我也说不出这是什么。
郭老师:“这就是星际中无数的小行星体,游荡的尘埃、物体快什么的。他们进入地球后就会和地球大气层产生摩擦,然后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流星。”
西汉,刘彻:这居然是流星,远看着挺美丽的,近看居然长这个样子,真是意想不到。
会对着流星许愿的古人:错付了,我的愿望居然是对着这块丑石头许的。
郭老师:“人造地球卫星属于天体吗?符合天体需要满足这几个条件。是否位于地球外?在地球外就可能属于天体。”
“是否是天体的一部分?比如说如果是月球上的一块石头就不属于天体,天体需要是一个完整的物体。是否位于地球的大气层外?如果它在地球上或者还在升空的途中,那就不是,去到大气层外开始运行了,那就是了,从外面回来后也不是天体。”
元朝,郭守敬:果然,后世的人已经能造出来像月亮一样围着地转的东西了。不过他们是怎么把这东西送上去的呢?
很多人还在思考这个问题,郭老师已经开始出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