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思政课(7)

吴老师:“从他们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地吸收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这两者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民国时期,部分进步青年:批判地吸收?就是并没有完全摒弃之前的思想,也对,毕竟以前的思想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有的东西肯定是有价值的,只要加以吸收和改造,还是能利用的。

也有人比较激进,觉得既然要创造一个新社会,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就应该完全抛弃,不然能叫新社会吗?他们这种思想一时半会儿转不过弯来,为此,进步人士之间展开了激烈地辩论。

坚持改造旧思想的一方人士: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是曾经宝贵的经验,在历史上也曾展露光芒,完全摒弃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另一方人士: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是压迫底层劳动民众的存在,要想完全推翻这种剥削和压迫,就得变,不从根上改变的话,剥削和压迫永远都在。

双方争执不下,决定往后听听再辩。

吴老师:“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

春秋时期,老子:后世的这个唯物主义听起来挺新奇的,和我的想法有部分重合的,但也有不同的。嗯,学无止尽,有这个机会认识一下后人们的思想还是挺好的。

秦朝,秦始皇:看来后世真的十分重视人民在社会中的作用啊!都已经提过很多次了,我大秦以前可能不会这么看重民,但是现在有了后世这些直播课,以后肯定得改变策略了。

西汉,刘彻: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就算现在我大汉的老百姓没有这种心思,但听多了难保不会根植于心,从秦朝的经验来看,确实不能小瞧他们了。

东汉,王充:我就说,谶纬迷信要不得,用神、人性、观念等来解释世界是行不通的。

唐朝,李世民: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一定是对立的吗?是否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真的就只能展开斗争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