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华佗:这和给病人动刀子还是有点类似的,就是对象小了很多。
唐朝,孙思邈:这个酵母菌培养液是不是可以用酿酒的曲代替?这个亚甲基蓝溶液具体就不知道是什么了。
明朝,宋应星:用透明的玻片是为了方便观察吗?有的物品还是可以找到类似的,主要还是这个显微镜比较难弄。
在大家发散思维猜测每个物品的时候,视频介绍了显微镜的原理,还展示了原理示意图。
【光学显微镜利用光学原理将微小物象进行高倍放大,以便肉眼观察,被观察的物体经过......】
战国时期,墨子:原来是这样的,要经历物镜和目镜两次放大,两次倒立图像后又正回来了。嗯~我好像理解了,就是这个镜面不太好处理。
东汉,张衡:之前的课上讲得不是太清楚,这个图画得比较清晰,这明显要用到物理的知识。看来后世虽然分了课程,但是这些课程还是都有联系的。
看着这个讲解,酷爱发明的人眼睛紧紧盯着直播屏,努力理解视频里说的每一个字,深怕漏了一点信息。
接下来,视频讲述了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
看完后,观看直播的众人:好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基本已经记住了,但是没有显微镜,暂时无法亲自操作了。
很多人在惊叹,就用镊子取了那么小的一点点水绵,在显微镜的放大下竟然变成了一大长条。之前只是看了何老师放的几张图片,这还是第一次见识了这些细胞图出现的过程,感觉挺新奇好玩的。
视频结束后,何老师放了几张细胞图。
何老师:“大家也看到了,这是水绵细胞、这是衣藻,这是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这是青霉菌、酵母菌、草履虫、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西汉,刘彻:咦?人的口腔上皮放大了原来长这个样子吗?看来有的东西放大了确实不好看。
东晋,郭璞:这个衣藻应该属于藻类吧?放大了居然像一条虫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