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护书人、修书人

看来这个明成祖还是有点能耐的,也有成书的魄力。

这部书不愧被称为“万书之书”。

此时的秦始皇也觉得遗失的书有点可惜了。

明朝永乐年间。

朱棣还沉浸在书册大量缩水的怨气中,连主持人在视频里多次提到“明成祖”这个称呼都不在意了。

虽然书被夸很高兴,但他想的是这部书能够尽量完整地流传于世,而不是只有仅仅两百来册。

哎!真是浪费大家的一番心血啊!

皇帝尚且如此,参与编书的陈济、姚广孝、解缙等人更觉痛心疾首。

要知道大典里很多内容都是他们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参与人数多达两千多人,几乎耗费了他们的半生。

《永乐大典》可以说是他们的孩子了!

最后居然遗失了这么多册!很多人的眼泪控制不住流了下来。

那是惋惜的泪。

视频里的人为了向观众展示《永乐大典》的收书种类之多,事件的精细程度,举了一个例子:

【《西游记》里魏征梦斩泾河龙王,在《永乐大典》“梦”字册就能找到这个故事,这离吴承恩写《西游记》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西汉。

刘彻有点疑惑,也有点惊讶:“这大典收录的东西可真是繁多,连民间故事也给收进去了。”

果然是“毋厌浩繁”!不知道他们大汉的事迹有没有也收录进去?

想到汉朝离明朝已经十分遥远,刘彻摇摇头,就算收录进去了可能也和真实事件相去甚远了。

明初。

杂剧家杨讷又一次听到《西游记》这个名字,他有点无奈和苦涩。

为什么后人只记得吴承恩写的《西游记》?每次提都是说吴承恩。

明明他在吴承恩的百年前也写了《西游记》,却提都没提过他。

难道是因为小说比杂剧更受欢迎?可他也受到了永乐帝的宠遇啊,不至于一点知名度也没有吧?

此时的杨讷特别想和吴承恩交流一下,看看自己写的和吴承恩写的有什么不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明朝嘉靖年间。

吴承恩听到视频里的人提到自己的作品,认同地点点头。

他写书的资料来源一些是来自民间的口口相传,一些是来自历史典籍改编。

明成祖命人编修的大典极大地丰富了他的创作取材库,很多故事确实参考了大典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