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他兄长确实乐观豁达。
激进的新旧两党人士:谁让苏轼不站队的,选一边站队就完事了,你不站队谁知道你是不是对方的人?
讲完作者的历史背景,宋老师开始讲词。
“苏轼的这首词作于他谪居黄州时,发生乌台诗案两年后。我们先请同学朗诵一遍。”
有同学举手起来朗读:
【大江东去,浪淘尽......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课堂开始的时候,大家看着苏轼这首词还没太大感觉,等了解完苏轼的经历再看,很多人都对苏轼敬佩起来。
这心态如果不好,可能中途就郁闷死了。
想到宋老师说这也可以当作苏轼的旅游日记,他们想到,一定是苏轼把悲愤都寄托于山水之上,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
西汉。
刘邦觉得自己够豁达了,这苏轼和自己比起来也挺豁达的。
人生嘛,不要纠结于一种东西,要学会适当放松。
苏轼就学得挺好的,刘邦在心里给苏轼点赞。
汉末三国时期。
周瑜看到这首词大半都是夸自己的,有点满意。
同时他对苏轼产生了一丝同情,这人也是可怜,有抱负却不能实现,这确实令人感伤。
讲完词所表达的情感,宋老师引用了几段文字,是别人对苏轼的人生观的论文研究片段。
苏轼:好嘛,你们这些人真是闲,还专门写文章研究我。
感觉自己都被研究透了怎么办?
第二首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老师:“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
“他出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历城,此时的宋朝已经衰败,统治者无能,对金人一步步退让。辛弃疾一直积极参加抗金斗争,可惜都没能得到南宋统治者的信任和支持。”
“据说辛弃疾临终前都还喊着【杀贼!杀贼!】,可见他对于南宋的忠诚。”
“辛弃疾用我们现在的话讲,武将中最会写诗的,写诗的人里武功最好的,可以说文武双全,被称为【词中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