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第一节,物理课,这节课讲【力】。

高老师先是简单回顾了一下初中关于力学的知识点。

这个过程中,高老师例举了好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和力有关的事例,比如拔河、人推车、用手按压瓶子等。

因为这些事情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所以除了注意力不集中的人,大家还是能听懂的。

然后高老师还给大家做了一个小实验,拉弹簧,由此引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听完后,很多人恍然,原来是这样归纳的。

给同学们简单地复习了一下这些知识点后,就开始进入高中力学主题,第一个是重力。

高老师:“重力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见,比如水往低处流,往空中抛一个物品,最终它会落到地面上。地球一直在自转,江海湖泊里面的水并不会往太空里洒出去。”

“这些现象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受到地球的吸引,我们把这种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称为重力。用英文单词gravity表示,简称G。”

这段话一出,很多人陷入思考。

春秋时期。

墨子若有所思,这些现象确实比较常见,他也思考过这些问题,为什么水是向下流的?

以前只想着这是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可能和力有关,但具体的他也解释不清楚。

原来后世给这种情况下了一个定义啊。

重力,重力,这个词倒是挺形象的。

不过墨子觉得这个概念有那么一点飘渺,总感觉有点不太严谨。但他现在对于后世的力学接触还有点少,暂时说不上来哪里不对。

西汉。

刘彻之前看过太阳系的星球运行轨迹,确实思考过一个问题。

地球这么转的话,地上的水为什么不能掉出去呢?

原来和重力有关啊,他懂了。

说白了,就是有什么东西在控制着地上的物体。

清朝。

王贞仪坐在桌子前,一边记笔记一边思考:人之所以能够站在地球上不倒,是不是就是受重力的影响?

这个重力的中心点在哪里?在地球最中间吗?也就是所谓的地核那块?

她刷刷刷几笔写完,赶紧翻出之前记的地理课笔记,很快找到关于地球结构那部分。

一边看一边想,这个地核到底是怎么对地球表面的物体发出吸引力的。

突然,王贞仪想到一个问题:不对啊,之前不是说地球对表面的物体是引力作用吗?

这样的话,为什么要弄出来一个重力的概念?重力听起来和引力不是一样的?

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吗?人能站在地球上到底是受引力作用还是重力作用?

王贞仪脑袋里都是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