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那点收入真放到资本市场上,比方说这次做投资就必然会吃紧。
皮特之前认定电动叉车想着倒卖时,也是砸锅卖铁并且去银行贷了不少款,还找了另一位投资人分担成本和风险,才最终在米国搭建起的这家公司。
可以说当初的电动叉车也是皮特人生中的放手一搏,维特当然也不例外,他手头的钱估计就只够买设备的。
剩下的建厂以及招工,第一批原材料的采购等等,最初也是考虑着贷款,或者去借款。
如今老朋友皮特开口,给他缓解资金压力,能不乐意么?
沈旭东对于这家轮胎处也很看好,也想着参一股。
这年头国内外资投资本身就是以合资企业为主流,纯外资的企业并不是那么多。
国内目前的政策引导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如今国外的投资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也就是大工厂的模式,这种工厂管理的主要都是本地工人为主。
让外资自己国家的人来管理就不太现实了,一来文化不同,理念不同,第二嘛,语言也是问题。
所以一般都是以合资为主要模式,靠国人管理国人,外资负责技术引进和出口国,主要挣的就是国内廉价的劳动力。
这模式反正对如今的国情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只不过到了后世,人们才发觉各种企业还是外资背景的外国人管理的企业更加人性化,以及更加遵守当地国家的劳动法。
反而是自己人对自己人的管理更加透露出阶级性以及压迫性。
“维特,你在我们国家建厂也是合资的形式吧?若是合资的话,土地以及资金方面,我们大田镇或者县里都能给你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