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2【发明和教育】

北宋穿越指南 王梓钧 1741 字 4个月前

“教伱的那些东西?”魏泰没有立即答应,而是开口反问。

朱铭笑道:“我的学问,老先生若是认可,自然可以亲授。若是不认可,让别的学究授课便是。”

“容老朽想想。”魏泰说道。

魏泰毕竟是跟王安石兄弟、曾布兄弟、米芾等人来往的老一辈,他去襄阳府学做校长就算啥都不干也足够了。

自从朱家父子起兵以来,地盘内部的官方学校就废了。

既没有科举,又不能升学,哪个学生还愿意留下来读书?而且,校长和老师都是大宋官员,能跑的早就已经逃之夭夭。

父子俩有太多事情要处理,办学反而是最不着急的。

主要还是没想到,到底该怎样办理官学。

王安石和蔡京的三舍法,已经跟现代升学制度非常近似。但财政开支太大了,除了外舍生得出钱,其他学生全部免费,还特么要提供伙食。

就算要这样搞,也只能小规模搞,明清两代便是如此。

可小规模搞起来,等于失去其意义,成为一种彰显文教的象征。

父子俩讨论的结果,竟然跟蔡京罢相前的最终改革一模一样!

即消减官学规模,保留升学制度,官学生可以参加科举。太学毕业生,能够获赐进士出身,但要减少每年的毕业名额——正常情况,每年太学毕业十到十五人,必须减少到十人以下。

同时,小学、县学不再费用全免,用自费生的学费来养官费生。

蔡京在改革后期也是这么做的,外舍生全都得交学费,而且人数比例超过70%。一旦升到内舍,立即学费和住宿费全免。至于更高级的上舍生,占比大约为5%。

这是一种畸形的升学制度,就拿小学举例,一共有五个年级。一二年级需要交学费,占比70%;三四五年级不交学费,占比30%。不说毕业了,升年级都困难,大部分属于留级生。

而从小学升入县学、州学、太学,每次升学不光要比成绩,还要比学生家里的人脉关系。

漏洞太多,父子俩需要补齐。

首先是严格升级升学考试,减少作弊现象和裙带关系。蔡京也是这样做的,但他根本做不到,因为他的党羽,带头破坏他的规矩。太学的徇私舞弊现象,甚至一度惊动宋徽宗,一口气贬了五个蔡党核心成员。

其次是通过正常科举,给那些无法毕业的官学生一条出路。蔡京同样这么做了,刚开始改革就被罢相。

朱家父子跟蔡京不同的是,偏远州县的官方学校,他们也会予以保留,只不过学生人数更少而已。蔡京为了省经费却是一刀切,对偏远州县不管不顾,直接将那些学校废除。

那么,每年只能毕业几人,并获得进士身份的太学,以及其配套的小学、县学和州学,办来又有什么用处呢?

当然是为了掌控教育方向,发放标准的各科教材。

同时,皇帝和州县官员,通过官方学校,可以控制引导舆论风气。

一旦占领新的领土,立即可以调派师资力量,前往那些蛮夷之地进行教化。